第22章 洞察弊端(第1/2 頁)
洞察弊端
晨曦透過雕花窗欞,細碎的光影灑落在翰林院那堆積如山的典籍之上,似為這些承載著歷史與智慧的書卷鍍上了一層夢幻的金邊。王柏置身於這浩如煙海的書海之中,每日與古籍為伴,手指輕輕撫過那泛黃的書頁,心中原有的那份對知識殿堂的崇敬,卻漸漸被一抹憂慮所取代。
在這日復一日的整理典籍過程中,他愈發敏銳地察覺到,當前大乾朝文風背後潛藏著諸多深層次的問題,仿若平靜湖面下暗潮湧動的漩渦,正悄然吞噬著文化繁榮發展的生機。知識,這本應如普照大地的暖陽,惠及每一個渴望成長的靈魂,如今卻淪為了少數人的禁臠。
書籍,作為知識的載體,在大乾朝已然成為了一種奢侈品。精美的裝幀、昂貴的紙張,再加上文人墨客們為求高雅、賣弄學問而堆砌的晦澀難懂的辭藻,使得一本普通的書籍價格高得離譜。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這無疑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他們終其一生,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只為換取溫飽,又怎能有餘力去購置這些遙不可及的 “知識珍寶”?即便有少數心懷壯志的寒門學子,省吃儉用、東拼西湊攢下些許錢財,滿心期待能從書中探尋到改變命運的路徑,可翻開書頁,那滿篇佶屈聱牙的文字,仿若一團團迷霧,瞬間將他們的希望撲滅。
王柏親眼目睹一位年輕學子,身著補丁摞補丁的破舊衣衫,滿臉虔誠地捧著一本剛買到的經史子集,站在書局門口。陽光灑在他清瘦的面龐上,映出他眼中的渴望與迷茫。然而,不過片刻,那學子的眉頭便緊緊皺起,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挫敗感。顯然,書中複雜的文字、高深的典故,已然超出了他的理解範疇,讓他在知識的大門前徘徊無措。這一幕,深深刺痛了王柏的心,他深知,如此下去,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必將陷入僵局,大乾朝的未來也將被這厚重的知識壁壘所束縛。
王柏決心改變這一現狀,而他手中所握的紅警系統,無疑成為了他打破僵局的希望之光。每當夜幕降臨,萬籟俱寂,王柏便悄然回到居所,閉門謝客,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紅警系統內科技資料的深入研究之中。
燭光搖曳,映照著王柏專注的面龐。他的眼神中透著堅毅與決絕,彷彿一位即將踏上征程的勇士,在黑暗中探尋著光明的路徑。系統內的資料紛繁複雜,涵蓋了眾多領域,從簡易的印刷技術到先進的知識傳播理念,無一不讓王柏感到震撼與驚喜。他深知,若能將這些現代科技與知識巧妙融合,必能為大乾朝開闢出一條全新的文化發展之路。
起初,面對那些陌生的術語、新奇的原理,王柏也感到有些吃力。但他憑藉著過人的毅力與聰慧,逐字逐句地研讀、反覆推敲,遇到不懂之處,便結合自己此前所學,融會貫通。慢慢地,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知識,在他的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展現出無盡的魅力與可能。
在研究印刷技術時,王柏瞭解到活字印刷相較於大乾朝現有的雕版印刷,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易於修改等諸多優勢。他的心中不禁湧起一陣激動,仿若在黑暗中摸索許久後,終於覓得了一盞明燈。若能將活字印刷術推廣開來,書籍的製作成本必將大幅降低,這意味著更多的書籍能夠流入市場,讓知識的光芒照亮每一個角落。
然而,王柏也深知,任何變革都絕非易事,尤其是涉及到文化領域,牽一髮而動全身。既得利益者們絕不會輕易放棄手中的特權,傳統文人的守舊觀念也會如頑固的礁石,阻擋著改革的浪潮。但王柏毫不畏懼,他想起自己進宮面聖時立下的誓言,想起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百姓眼睛,心中的勇氣便愈發澎湃。
為了驗證活字印刷的可行性,王柏開始利用閒暇時間,在居所的小院裡悄悄嘗試製作活字。他找來各種材料,如質地堅硬的木塊、細膩的黏土等,按照系統資料中的尺寸、規格,精心雕琢。每一個活字的製作,都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從字型的設計到排版的規則,他都反覆琢磨,力求盡善盡美。
與此同時,王柏也沒有忽視知識傳播理念的革新。他深知,僅僅降低書籍成本還遠遠不夠,若要讓知識真正深入人心,就必須讓書籍的內容通俗易懂。於是,他嘗試著用簡潔明瞭的語言改寫一些經典著作,去除那些繁瑣的典故、冗長的修飾,將深邃的思想以最直白的方式呈現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王柏也遭遇了諸多質疑與反對。翰林院的同僚們偶然發現他在搗鼓這些 “新奇玩意兒”,紛紛投來異樣的目光。有的搖頭嘆息,認為他這是不務正業,荒廢了大好的學問時光;有的則冷嘲熱諷,斷言他這是異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