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改良印刷(第1/2 頁)
改良印刷
京城的夏夜,悶熱得如同蒸籠,一絲風也沒有,只有那惱人的蟬鳴在枝頭不知疲倦地聒噪著。王柏的居所內,燭光搖曳,豆大的汗珠從他額頭滾落,滴在面前攤開的圖紙上,洇溼了一小片。然而,他渾然不覺,雙眼緊緊盯著手中的簡易印刷技術藍圖,那是從紅警系統中調取出來的希望之光,彷彿整個世界都只剩下他與這張圖紙。
這些日子以來,王柏足不出戶,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印刷技術的鑽研之中。他深知,大乾朝現有的雕版印刷雖有其精妙之處,可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宛如一道無形的枷鎖,禁錮著知識的傳播。想要打破這一僵局,就必須藉助系統之力,結合本土實情,闖出一條新路。
憑藉著系統中詳細的資料,王柏仔細研究每一個環節,從活字的材質選擇到排版的最佳化方式,從墨汁的調配秘方到印刷機的構造原理,無一遺漏。他多次往返於京城的工坊,與手藝精湛的工匠們交流探討,將現代理念一點點地滲透給他們。起初,工匠們對這些新奇的想法面露狐疑,眼神中滿是不信任,畢竟這與他們多年來遵循的傳統工藝大相徑庭。但王柏不厭其煩地解釋、演示,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其中的好處,漸漸地,工匠們眼中的疑慮被好奇所取代,開始積極配合他的改良工作。
經過幾日幾夜的艱苦奮戰,王柏終於成功了!他藉助系統中的藍圖,巧妙地結合大乾朝現有的材料與工藝,改良出一種更為高效、成本低廉的印刷術。那一刻,王柏激動得雙手顫抖,他望著眼前這凝聚著無數心血的成果,眼眶不禁溼潤了。這不僅僅是一項技術的突破,更是大乾朝文化發展的新契機,承載著無數人獲取知識的希望。
為了驗證這改良印刷術的實際效果,王柏決定親自試驗。他在居所的後院搭建了一個簡易的印刷工坊,雖然簡陋,卻五臟俱全。各類工具擺放整齊,嶄新的活字散發著淡淡的木香,彷彿在等待著一場知識的盛宴。
王柏親自動手,調製墨汁,那墨汁在他的攪拌下,變得烏黑髮亮,散發著獨特的氣息。他小心翼翼地將活字排版,每一個字元都像是他精心呵護的孩子,不容有絲毫差錯。排版完畢,他輕輕鋪上紙張,手持特製的刷子,蘸滿墨汁,均勻地塗抹在活字表面,隨後,緩緩拉動簡易印刷機的搖桿。隨著一聲輕微的 “吱呀” 聲,紙張與活字完美貼合,再揭開時,一行行清晰、工整的字跡躍然紙上,宛如靈動的音符奏響了知識的樂章。
首批印出的書籍,與以往大乾朝市面上那些晦澀的經史子集截然不同。這些書籍通俗易懂,摒棄了繁瑣的典故和華麗卻空洞的辭藻,以最平實的語言闡述著深刻的道理。內容涵蓋農業、算術、地理等諸多實用領域,每一頁都散發著生活的智慧與實用的魅力。
翻開一本關於農業的書籍,裡面詳細介紹了不同季節的農作物種植技巧,從選種、播種到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圖文並茂,一目瞭然。對於大乾朝那些終年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來說,這無疑是一本天降福音,能夠幫助他們提高收成,改善生活。再看那本算術書,以生動有趣的故事引入數學問題,將複雜的演算法拆解成一個個簡單的步驟,讓即使沒有多少文化基礎的人也能輕鬆入門,學會基本的計算,無論是集市交易還是家庭理財,都能派上用場。還有那本地理書,描繪了大乾朝廣袤的疆域,山川河流、城市關隘清晰標註,不僅拓展了人們的視野,對於行商、軍旅之人更是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
王柏滿心歡喜地捧著這些書籍,如同捧著稀世珍寶。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將這份喜悅分享給更多的人,讓知識的火種在大乾朝的大地上迅速蔓延。然而,他也深知,前路依舊佈滿荊棘。
翰林院的同僚們得知此事後,反應不一。一些思想較為保守的老翰林,聽聞王柏竟然摒棄了傳統的經史子集,去印這些 “不入流” 的實用書籍,頓時氣得吹鬍子瞪眼。他們認為這是對文化的褻瀆,是捨本逐末之舉,紛紛上書彈劾王柏,要求皇帝嚴懲這個 “離經叛道” 之人。
而年輕一些的學子們,卻對王柏的做法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們私下裡傳閱著這些書籍,眼中閃爍著興奮與好奇的光芒。這些書籍為他們開啟了一扇全新的知識之窗,讓他們看到了學問除了吟詩作賦、鑽研古籍之外,還有如此貼近生活、實用有趣的一面。他們紛紛找到王柏,向他請教書中的問題,表達對他的欽佩與支援。
在朝堂之上,訊息也不脛而走。皇帝聽聞王柏改良印刷術,印出實用書籍,心中頗為好奇。他深知,大乾朝若要繁榮昌盛,文化的普及與實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