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 集 金兵擾邊(第4/4 頁)
危機,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後患無窮。”旁邊一位年輕氣盛、熱血沸騰的小夥子也情緒激動、義憤填膺地附和道:“是啊,我們絕對不能讓金兵覺得我們軟弱可欺、任人宰割。只有勇敢地打退他們,我們才能夠過上安穩太平、無憂無慮的日子,揚眉吐氣。”
而在宮廷之中,宋徽宗的后妃們也聽到了朝堂上那激烈的爭論,人心浮動。一些后妃出於對自身榮華富貴和安逸生活的考慮,擔心戰爭會給自己帶來諸多不便和危險,紛紛勸說宋徽宗選擇賠款求和的妥協方式,自私自利。她們在宋徽宗的耳邊吹著那充滿誘惑和誤導的枕邊風,繪聲繪色、添油加醋地描述著戰爭將會帶來的死亡、破壞和混亂,強調戰爭會讓原本寧靜祥和的宮廷生活變得動盪不安,充滿恐懼,危言聳聽。
宋徽宗在這些紛繁複雜、眾說紛紜的聲音的干擾和影響下,始終未能做出一個果斷而明確的決策,舉棋不定。他的內心一會兒傾向於積極備戰,認為這是保衛國家尊嚴和百姓安全的唯一途徑,義不容辭。一會兒又覺得賠款求和或許可以避免戰爭帶來的直接破壞和人員傷亡,是一種暫時的權宜之計,患得患失。
,!
時間在宋徽宗的猶豫不決中如白駒過隙般悄然流逝,轉瞬即逝。而邊境的百姓們卻還在源源不斷地逃亡,顛沛流離。金兵的侵擾也絲毫沒有停止的跡象,反而愈發猖獗和肆無忌憚,變本加厲。汴京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緊張壓抑,彷彿一場巨大的風暴即將來臨,山雨欲來風滿樓。朝堂上的爭論也越來越激烈尖銳,雙方互不相讓,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李綱心急如焚、憂心如搗,他深知每拖延一天,宋朝所面臨的局勢就會更加危險和艱難一分,刻不容緩。他再次奮筆疾書、筆耕不輟,向宋徽宗上書,詳細而全面地闡述了積極備戰的具體方案和實施步驟,包括如何招募和選拔士兵、如何進行高效而嚴格的軍事訓練、如何迅速而有效地籌集糧草和兵器等一系列關鍵措施,面面俱到。
童貫也沒有閒著,他在暗中秘密聯絡一些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官員,試圖想方設法阻止李綱的備戰計劃得以實施,陰謀詭計。他心懷叵測、居心不良地向宋徽宗進獻讒言,誣陷李綱是在故意挑起戰爭,居心叵測,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個人野心和追求所謂的名聲地位,顛倒黑白。
宋徽宗看著李綱那言辭懇切、充滿激情的上書和童貫那充滿惡意和詆譭的讒言,心中更加混亂和迷茫,不知所措。他不知道究竟應該相信誰,也不知道究竟應該如何做出這個關乎國家生死存亡、興衰榮辱的重大抉擇。
在邊境地區,金兵看到北宋朝廷始終沒有做出任何有效的應對措施,變得更加囂張跋扈、目中無人。他們愈發肆無忌憚地加大了侵擾的力度和範圍,不僅瘋狂掠奪邊境的村莊和城鎮,甚至開始氣勢洶洶地向北宋的內地深入推進,妄圖進一步擴大自己的侵略成果,貪婪的慾望愈發膨脹。
邊境的守軍在長時間沒有得到明確命令和有效支援的情況下,只能進行一些零星而小規模的抵抗。但由於缺乏充足的物資補給和戰略支援,他們的抵抗顯得蒼白無力,效果甚微。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金兵在自己的土地上肆意橫行,心中充滿了悲憤和無奈。
一些邊境的將領心急如焚,不斷地向汴京傳送一封又一封緊急求救信,聲淚俱下地懇請朝廷能夠儘快做出果斷的決策,迅速派遣強大的援軍前來支援。但這些飽含著血淚和期望的求救信到達汴京後,卻如同石沉大海一般,被淹沒在朝堂那無休止的爭論和權力鬥爭之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有效的回應。
汴京的商人們開始感到極度的恐慌和不安,他們擔心自己的生意會因為戰爭的影響而遭受滅頂之災。於是,他們紛紛開始大量囤積貨物,導致物價如火箭般飛漲。糧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變得越來越稀缺和昂貴,百姓們的生活陷入了更加艱難困苦的境地,民不聊生。
一些憂國憂民的文人墨客也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抒發對朝廷決策的深深擔憂和不滿。他們寫詩作詞,以犀利的筆觸批判朝廷的猶豫不決和無所作為,大聲疾呼朝廷要以國家和百姓的根本利益為重,儘快做出正確而果斷的決策,拯救國家於水火之中。他們的作品在民間流傳,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鳴和憤怒。
與此同時,朝堂上的爭論還在繼續,宋徽宗依舊在各種聲音中搖擺不定。國家的命運彷彿懸於一線,而決定這命運的關鍵之人卻還在迷茫和猶豫之中。而金兵的鐵蹄越來越近,戰爭的陰影愈發濃重,北宋的未來充滿了未知和危機。
:()矛盾難以調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