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王凌已歿(第1/2 頁)
【尤其是在曹爽被殺後,王凌公開上書,指責司馬懿背信棄義,】
【按照原先約定,如果曹爽投降,】
【司馬懿本應赦免其罪,並讓他安享晚年。
】
【可結果卻是“夷滅三族”
。
】
【作為曹爽的親家,王凌自然站在曹爽一邊,】
【利用自己四朝老臣的威望向司馬懿施壓,希望給他一個說法。
】
【然而,面對質疑,司馬懿只是選擇了拖延策略。
】
司馬懿親自撰寫了書信給王凌,承諾將在幾個月後的年會上為眾臣提供合理的解釋。
但實際上,他一完成這封信,就迅速組織並訓練部隊,視王凌為必須除去的威脅。
司馬懿為人老辣,而王凌又豈是易與之輩?兩人相識四十餘年,從最初的信件交流中,王凌並未感受到一絲誠意,因此決心先發制人。
他聯絡了其外甥、時任兗州刺史的令狐愚,希望內外夾擊,共同清除司馬懿的勢力。
儘管令狐愚在軍事指揮經驗上遜於王凌,但他謀略過人,對時局把控能力更為出色。
二人達成協議,打算年後起兵,聯合魏國的忠義之士共同聲討司馬懿。
但所謂世事難料。
僅半個月後,司馬懿派遣長子司馬師以巡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豫州和兗州視察,並很快來到豫州,在確認母丘儉未見異常後,隨即轉往兗州。
令狐愚不得不接見司馬師。
不久之後,令狐愚突患重病去世,新任兗州刺史鄧艾在一個月後上任,而這鄧艾正是司馬懿一手提拔的心腹干將。
整個過程顯得過於迅速,幾乎讓人難以置信。
然而王凌並不知道令狐愚的死訊。
由於司馬懿和司馬師的刻意隱瞞,直到兩個月后王凌才得知訊息。
而此刻,司馬懿率領的十萬大軍已經自洛陽出發,直撲淮南而來。
當得知司馬懿的大軍即將到達,且不僅有十萬大軍,還包括王基和王昶率領的援軍時,王凌震驚萬分。
此時他的軍隊僅有區區七萬人馬,面對此般壓倒性的力量,勝利似乎遙不可及。
身為歷經四朝的老將,王凌怎能輕易屈服?他率領兵馬駐紮在淮河沿岸抵禦敵人。
面對頑強的抵抗,司馬懿調整了戰術,命令王基和王昶繞路圍攻壽春,而不必前往淮河前線。
王凌不知此計,導致壽春城防大為空虛,留守城內者多為老弱殘兵。
王基與王昶迅速包圍了壽春,使之成為固若金湯的孤城,並故意洩漏訊息,令王凌計程車兵知曉壽春被困的情景。
士兵們的心腹和財貨幾乎都在城內,因此壽春一失,戰局便提前告終。
士氣因此暴跌。
面對躁動不已的部隊,王凌感到束手無策。
守衛壽春的力量不過是一群年老病弱之人,難以抵擋王基與王昶的猛攻。
若此時回頭增援壽春,司馬懿必將即刻出擊,結果將兩面受敵、全軍覆沒。
反戰的聲音逐漸在營中傳開,恰逢其時,司馬懿遣使向王凌許諾投降不會加罪於他,還允諾保全他在大魏淮南的指揮地位。
然而王凌並不信任司馬懿的承諾,但許多士兵卻心存動搖。
果然兩天後,王基、王昶攻克壽春的訊息傳來,軍隊計程車氣盡喪,最終王凌無奈之下只好歸降。
為示真誠,在渡淮河時司馬懿特意與王凌共乘一舟。
抵達洛陽後,形勢卻截然不同。
司馬懿立刻剝奪了王凌的所有軍權,並以“擁戴楚王”
的書信為藉口,給他強加上了謀亂朝政之名。
作為曹魏四朝的老將,年逾八十歲的王凌,臨終之時卻被背上了諸多莫須有的罪名,最終在悲憤之下選擇了自刎,並留下了對司馬懿惡毒詛咒——十餘種各地巫蠱之術,使得之後司馬懿原本硬朗的身子日暮途窮。
不到三個月,一代梟雄的司馬懿已經臥病在床,氣息微弱。
最終司馬懿同年辭世,權力則交到了兒子司馬師的手中,後者沒有半點退位給魏帝曹芳的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母丘儉因資訊滯後最初對討伐王凌一事並不瞭解。
而等到得知此戰已成事實之時,王凌已歿。
隨後,母丘儉接連上奏質問為何如此對待一位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