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吳軍擅長固守(第1/2 頁)
【對諸葛恪和孫峻來說,支援北伐是他們的重要任務,因此他們在接到命令後便全力奔走,著手準備北伐事宜。
】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
,一切看似妥當之際,】
【孫權突然患病臥床不起,此時七十餘歲的他體力不支,病勢愈發嚴重。
】
【起初以為只是普通的風寒,可短短一個月時間裡,孫權已到了食不甘味的地步。
】
東吳境內人心動盪,惶恐不安。
諸葛恪和孫峻兩人時刻不離地守在孫權身旁,不敢有絲毫懈怠。
然而,儘管他們努力守護,孫權的壽命仍然到了盡頭。
臨終之際,他下詔任命諸葛恪與孫峻為輔政大臣,並命自己的九歲兒子孫亮繼承皇位成為新主。
此時的孫權實際上已經接近半失智的狀態。
宮廷中有不少人稱頌孫亮聰明伶俐,但這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回想魏國新帝曹芳當初也得到相似讚譽,但時至今日,在位十餘載仍無法掌握實權。
朝臣把持大權令曹芳難以施政,相比之下,將如此巨大的責任壓在一個九歲的孩子身上,顯然是件非常冒險的事情。
但在孫權的眼中,此刻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
**
選了。
之前被視為最有資格的太子孫登早已不在人世,接下來幾位子嗣之中最被看好是三位子孫和以及四位子孫霸,然而這兩者或明或暗皆喪命於孫權手中。
除了年幼無知、看似平庸的孫亮外,只剩下相對成熟的兒子孫休。
不過,為了避開父親可能的忌憚,孫休早早就刻意低調行事以避鋒芒。
他在孫權和廷臣眼中成了一個無所作為的廢人皇子形象,故無人願意信任這樣的“廢物繼承者”
來承擔江東的未來重任。
因此最後只能選擇年輕的孫亮。
孫權去世之後,諸葛恪與孫峻經過商議確定了向北擴張的戰略。
最終由諸葛恪擔任領軍統帥執行此次軍事行動。
但諸葛恪得知合肥是由名將毋丘儉鎮守的資訊後,決定臨時調整目標改攻其他地方。
他知道東吳之前曾有五次對合肥進攻均未遂的經歷,不希望因戰敗而打擊自己的聲望。
透過周密思考,諸葛恪選擇了更易取得優勢的目標—東興,並採取隱秘行軍方式成功避免被敵方偵查到。
在沒有太多預警的情況下,東吳大軍悄無聲息抵達東興城郊外,迅速造成當地守衛混亂,抓住時機攻下了幾個關鍵城池,當捷報傳達到洛陽的訊息震驚了司馬師本人。
隨後,他任命司馬昭為主帥,胡遵為副將,統率十五萬大軍趕赴東興與諸葛恪對陣。
魏軍主力逼近的訊息傳來後,諸葛恪立即指揮手下將士佈防。
東興原屬魏國,經諸葛恪的精心佈置後,幾乎成了堅不可摧的要塞。
當司馬昭和胡遵趕到時,他們面對的是士氣旺盛的吳軍與堅固無比的防禦陣地。
司馬昭仗著兵多勢眾,下令對吳軍發起進攻,企圖以數量優勢壓倒諸葛恪。
然而他沒有預料到,自從諸葛恪開始構建防線那一刻起,原本是進攻的一方的吳軍已然轉為守勢。
眾所周知,吳軍擅長固守。
在諸葛恪的影響下,士兵們把東興視為“大吳疆土”
,群情激昂,個個如猛獸般洶湧。
寒冬中,在老將丁奉的帶領下,許多吳軍甚至赤膊上陣,士氣高漲,越戰越勇。
在激烈的戰鬥中,司馬昭遭遇慘敗,幾乎喪命於丁奉之手,幸虧毋丘儉帶領合淝的援軍及時趕到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儘管如此,魏軍將領們還是被吳軍的英勇震撼不已。
之後,由於糧草不足,諸葛恪率領吳軍回師建業。
這場戰役對東吳意義深遠,自石亭之戰以來,這堪稱是又一次重大勝利。
諸葛恪也因此在國內聲望達到頂峰,有人將他與陸遜相提並論,贊其為東吳難得的人才。
隨著威望上升,諸葛恪逐漸傲慢,輕視他人。
孫峻身為輔政大臣與其矛盾日漸加深。
嚐到北伐成功的滋味後,諸葛恪決心再接再厲,認為吳軍勇武與否取決於統帥能力。
他堅信在自己指揮下軍隊定能取得更多勝利,懷著“痛擊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