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重遊故地噓寒問暖 微訪官署察廉辯吏(2)(第1/1 頁)
微臣周新參見陛下。”巡按山東、北京的御史周新跪下行禮。 午後,永樂開始按計劃召見各路御史。 “是新啊,朕倒是有些日子不聽你聒噪了。”眾大臣知道要說考覆的事,不知誰又要觸黴頭,見是黑臉利嘴的周新,堂上氣氛不免有些緊張。永樂卻一直親近這位敢於和權貴 抗爭的御史,常親切單呼他一個“新”字,周新幹脆就把原“志新”的名字改成字,單名 一個新。
周新行禮後站起:“臣這次巡按山東、北京,一路所見,百姓忙忙碌碌,或是墾荒或是侍弄田稼,訴訟上也沒有什麼積案。”聽到這裡,大家算是鬆了一口氣。
這個周新,任御史以來,走南闖北,到過全國許許多多州縣,不知昭雪了多少冤案、 錯案,黑臉下的一張利嘴不知彈劾過多少貪官,說起話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連京師勳戚貴胄也畏他三分,因此被人稱為“冷麵寒鐵”。甚至有人說,京師女人嚇唬小兒,只 說一聲:“周新來了!”哭的不哭了,玩耍的撒丫子回家。
都御史陳瑛未能隨皇上北巡,就故意把個響噹噹的御史安排在了皇上北巡的第一站上 奏,以示自己用人之能和屬下的忠心履職。
“有兩個人的治績當屬一流。”周新接著說,“一個是汶上知縣史誠祖,另一個是東阿知縣貝秉彝。”永樂忽記起了方才跪迎在街上的老者說起汶上的事,興致更濃了些,便讓周新細細說來。
史誠祖本是解州一個五十歲的老秀才,窮經二十餘載而屢試不第,卻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的文人,滿腔的忠君愛民之情因投效無門甚是苦惱。洪武末年,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到南京,詣闕上書,力陳官營鹽法利弊。太祖雖不贊同他的看法,但聽他講得頭頭是道, 又問起郡縣治理,也是思路清晰,把百姓冷暖擺在前面,大為高興,馬上授他為汶上知縣。
十幾年來,史誠祖不負皇命,訪疾問苦,延師授業,縣內百廢俱興,百姓莫不感戴。 永樂元年仲夏,山東都司督率民夫修築前兩年在戰亂中毀壞的城牆,誠祖勸說道:“天大旱,又是夏收忙碌時節,百姓耕耘不暇,奈何還要困之徭役?”
都指揮使劉忠哪把他一個小知縣放在眼裡。史誠祖無奈,一份奏疏上達皇上,才免了大家的差,成全了百姓的夏收。收穫剛完,又一場大雨解了旱情,百姓無不歡欣,作歌道: “孰罷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
周新一口氣說完史誠祖的治績。永樂嘆道:“古之良吏也無非如此,賜璽書褒獎,幼孜,朕說個大概,你去擬來。這樣寫:‘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統御天下,夙 夜求賢,共圖治理。往往下詢民間,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實鮮。爾敦厚老成,恪共乃職;持身勵志,一於廉公。平賦均徭,政清訟簡,民心悅戴,境內稱安。方古良吏,亦復何讓。’還要寫些什麼,你去想。周新,再說說貝秉彝。”永樂來了興致。
周新清了清嗓子,繼續:“這個貝秉彝,皇上應該有些印象,他是永樂二年的進士。 後來補任東阿知縣。永樂四年東阿豐收,東阿縣大量購糧,以備荒年,為此,他上了個‘平糴備荒議’的奏疏,皇上大喜,還要天下郡縣學習東阿呢。”
“朕記起了,個頭不高,黑黑的,敦敦實實,看上去倒像個德厚之人。” “誠如陛下所言。東阿西南有個方圓幾百頃的大坑塘,每年雨季所積洪水上漲時都要淹沒周邊百餘頃良田,真成了百姓的心頭大患。秉彝先後數次、歷時一個多月走遍坑塘各個角落,利用農閒時節發動百姓鑿了一條渠,把積水引入大清河,新得沃壤數百頃,又以低價售與無地或少地百姓,引來不少流民就業,官家得了錢鈔,百姓得了田土,官民兩便, 大得民心。僅幾年的工夫東阿人口就增了三成,全縣豐饒。”
永樂頻頻點頭的同時又在感慨,國家幾百個州縣,若有兩成州縣有這般治績他也知足 了。見皇上饒有興致,周新又說:“還有奇的,據說此人在一靜僻之處闢了一處官倉,專 於存貯廢舊物品,什麼用途臣因陛下召見甚急,便沒有去看,秉彝是個有心人,急需之時估計那些舊物會派上用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