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建安十三年:荊州風雲詭譎(第1/2 頁)
建安十三年的春日,許昌城內依舊是一片繁華熱鬧的景象,可在曹操的丞相府中,氣氛卻顯得格外凝重。曹操正端坐在主位之上,目光炯炯地掃視著下方的一眾謀士和將領,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室內短暫的寂靜:“如今我已基本平定北方,大業初成,而荊州之地,沃野千里、物產豐富,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我決意揮師南下,諸位可有良策?”
陳熙站在眾謀士之中,微微皺起眉頭,陷入沉思。他深知荊州的劉表雖坐擁富庶之地,可如今年老體衰,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為爭奪世子之位明爭暗鬥,荊州內部已然矛盾重重。然而,劉備此時寄居於荊州,且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更有智謀超群的諸葛亮輔佐,這無疑是此次南下征程中的一大勁敵。
就在這時,謀士荀彧上前一步,拱手說道:“主公,荊州劉表病重,其內部紛爭不斷,我軍可趁此時機,大兵壓境,先以威懾之,再相機而動。”曹操微微點頭,認可荀彧所言。
陳熙思索片刻後,出列說道:“主公,荊州之地河網交錯,水軍至關重要。我軍雖陸戰勇猛,但水軍實力尚有所欠缺。依我之見,可先招募水軍,加緊訓練,同時派人前往荊州,打探其內部虛實,分化瓦解其勢力,為我軍南下創造有利條件。”
曹操聽後,目光投向陳熙,眼中露出讚許之色:“陳熙所言極是,此事就交由你去辦。務必儘快組建一支精銳水軍,同時密切關注荊州局勢。”陳熙領命而去。
從丞相府出來後,陳熙便馬不停蹄地開始籌備水軍之事。他親自前往長江沿岸的各個郡縣,挑選精通水戰計程車兵和將領。在這個過程中,陳熙結識了一位名叫周泰的猛將。周泰原本是江東孫氏麾下的一員將領,因一次意外流落至此。他身材魁梧,武藝高強,且對水戰有著豐富的經驗。陳熙與周泰交談一番後,對他的才能十分賞識,力邀他加入曹軍。周泰見陳熙言辭懇切,且對曹軍的未來充滿信心,便答應了下來。
在周泰的幫助下,陳熙很快便組建起了一支初具規模的水軍。接下來的日子裡,他每日都與水軍將士們一同在江上訓練,從戰船的駕駛、水軍的陣法到水上作戰的技巧,一一進行嚴格訓練。
而此時的荊州,局勢愈發緊張。劉表病情日益加重,劉琦和劉琮之間的爭鬥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劉琦因得不到劉表的寵愛,又忌憚劉琮背後的蔡氏家族勢力,整日憂心忡忡。他聽聞劉備身邊有諸葛亮這樣的智謀之士,便多次前往拜訪,向其請教自保之策。
諸葛亮深知劉琦的處境艱難,便為他出謀劃策:“公子,如今你身處險境,不如效仿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的典故,向劉表請求前往江夏駐守,遠離這權力爭鬥的中心,方可保全自身。”劉琦聽後,恍然大悟,依計而行。劉表在諸葛亮等人的勸說下,最終同意劉琦前往江夏。
劉琮見劉琦離開了荊州城,心中暗自得意,以為世子之位已是囊中之物。然而,他沒想到的是,曹操的大軍已然在悄然逼近。
陳熙一邊訓練水軍,一邊密切關注著荊州的局勢。當他得知劉琦前往江夏,劉琮在荊州城內獨攬大權後,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他立即修書一封,派人送往荊州,打算利用劉琮的軟弱和恐懼,勸其投降。
與此同時,曹操率領著大軍浩浩蕩蕩地向荊州進發。一路上,曹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所過之處,百姓們紛紛側目。當曹軍抵達荊州邊境時,劉琮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面臨的巨大危機。他急忙召集麾下的文臣武將商議對策。
荊州的許多官員都被曹操的大軍嚇破了膽,紛紛主張投降。蒯越、傅巽等人更是極力勸說劉琮:“如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兵強馬壯,我們根本無法與之抗衡。若執意抵抗,荊州百姓必將生靈塗炭。公子不如順應大勢,歸降曹操,還能保住榮華富貴。”劉琮心中猶豫不決,他雖有心抵抗,但又擔心自己不是曹操的對手。
就在劉琮舉棋不定之時,陳熙的勸降信送到了他的手中。信中詳細闡述了當前的局勢,以及投降曹操的諸多好處。劉琮反覆閱讀這封信,心中的恐懼愈發強烈。最終,他在眾人的勸說下,決定開城投降。
曹操不費一兵一卒,便順利地拿下了荊州城。訊息傳來,曹軍上下一片歡騰。曹操在荊州城大擺慶功宴,犒賞三軍。陳熙因在此次行動中出謀劃策有功,得到了曹操的重賞。
然而,劉備在得知劉琮投降的訊息後,大驚失色。他深知自己在荊州的根基尚淺,無法與曹操正面抗衡,於是決定率領麾下的軍民向江陵方向撤退。江陵是荊州的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