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說君心事(第2/3 頁)
殿內的氣氛漸漸凝重。一些老臣面露不悅,顯然意識到這些改革會動搖他們的利益。但李修然早有準備。
"陛下,"李修然突然單膝跪地,"臣知道這些改革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但為了大明的未來,臣願意以性命擔保。"
崇禎注視著李修然,看到了他眼中的堅定。
"說說你的具體想法,"崇禎坐回龍椅,語氣緩和了許多。
接下來的時間裡,李修然詳細闡述了改革方案的每個細節,以及可能遇到的阻力和解決方案。
,!
"這事重大,"崇禎沉思良久,"朕需要時間考慮。"
"陛下,"李修然抬頭,"時間,恐怕是我們最缺的東西。滿清已經"
他遞上最後一份密報,是關於滿清近期軍事調動的詳細情報。
崇禎仔細閱讀著密報,臉色越發凝重。
"你說得對,"最終,他抬起頭,"朕準了。不過"
"臣明白,"李修然說,"改革必須穩妥進行,循序漸進。臣已經準備了詳細的實施計劃。"
"陛下,"他突然拿出第四份奏章,"這是臣近日發現的一些隱患"
這份奏章記錄了某些大臣與滿清暗中勾結的證據。雖然沒有點名,但在場的人都心知肚明。
崇禎的手微微發抖:"這些都是確鑿的?"
"但是陛下,"李修然語氣一轉,"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崇禎的表情越發嚴肅。他在龍椅上端坐,目光在群臣間掃過。
"你這改革,要多久見效?"
"回陛下,"李修然胸有成竹,"一年之內,可見小效;三年之內,可見大效。"
"如何保證?"
"臣願以項上人頭擔保!"李修然擲地有聲。
殿內一片寂靜。所有人都在等待皇帝的決定。
良久,崇禎開口:"此事重大,需要仔細考慮。李卿家留下,其他人退下吧。"
群臣退去,殿內只剩君臣二人。
"說說你的具體想法,"崇禎的語氣變得柔和,"不要有所顧忌。"
紫禁城,乾清宮。
陽光透過窗欞,在龍椅前灑下一片金色光暈。
"陛下可還記得太祖高皇帝時期的一件事"李修然斟酌著開口,目光謹慎地觀察著年輕天子的表情。
崇禎微微傾身:"說說看。"
"是洪武二年,太祖為平定陳友諒,曾遇一危急局面"
李修然娓娓道來,聲音不疾不徐:
"當時朝中大臣分為兩派,
一派主張速戰,
一派主張持重,
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而太祖最終的抉擇是"
李修然停頓片刻,見崇禎神色專注,繼續道:
"不偏不倚,採兩派之長,
既保持軍事壓力,
又留有談判餘地。
最終既安定了江南,
又保全了人才。"
"眼下朝廷的黨爭,"
李修然小心翼翼地引入正題,
"與當年何其相似。
東林與閹黨之爭,
又何嘗不是如此?"
崇禎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
"臣以為,"李修然拱手道,
"當今之計,
不在於分辨黨爭對錯,
而在於如何為國用人。"
李修然又舉出幾個典故:
"永樂年間,
鄭和下西洋,
用人不論出身,
才有七下西洋之功。
而到了正統年間,
黨爭日盛,
海禁政策出臺,
國力由盛轉衰"
"如今遼東形勢,
實則比當年更危急。
滿清虎視眈眈,
各方虎狼環伺,
若還糾結於黨爭"
李修然的話沒說完,
但崇禎已經聽懂了弦外之音。
"太祖當年,"李修然繼續道,
"正是因為能夠平衡各方,
用人唯才不唯派,
才能成就大業。"
崇禎點頭:"確實如此。"
李修然又講述了幾個歷史案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