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簡~(第2/2 頁)
即使深入經藏,亦得善知識指引,因緣不足也會當面錯過……
總之,欲心不死,則天心不應,道不來居,言說無益,境至自明。
心真自合
禪宗六祖有云:
當我們擁有一顆真誠的心時,便能看到世間萬物的真實本質。這顆真心如同明亮的燈塔,穿透層層迷霧,照亮前行的道路。無論面對怎樣紛繁複雜的情境和境遇,都能以坦然和淡定去應對。因為心中有真,所以眼中所見、耳中所聞皆為真實不虛。
在這廣袤無垠的世界裡,萬事萬物都按照其自身的規律運轉著。山還是那座山,水依然是那道水,但當我們用心去感受它們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著無盡的奧秘與美好。春天的花開得嬌豔欲滴,夏天的蟬鳴此起彼伏,秋天的楓葉如火般絢爛,冬天的雪花潔白無瑕……每一個季節都有著獨特的魅力,只要我們懷著一顆真摯的心去欣賞,就能領略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
而人也是如此,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若能建立在真心之上,那麼關係便會變得純粹且牢固。真誠的微笑、關切的問候、無私的幫助,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卻能夠傳遞出溫暖人心的力量。即使遇到誤解或衝突,也能用包容和理解去化解矛盾,讓彼此的心靈更加貼近。
總之,只要保持內心的純真與善良,以真心對待周圍的一切,那麼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能泰然自若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和機遇,享受那份寧靜與自在。正如古人所說:“心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
心若如那歸巢之鳥,返本歸元,應合自然,此心便如那大道,與道渾然一體,無有分別。語默動靜之間,皆能感而遂通,隨緣自應。
故而,修心猶如那剝繭抽絲,不斷做著減法,待到心無一物,空無所空,無無亦無時,那個與自然大道感而遂通的“靈知”,自然如那撥開雲霧見月明般,清晰地顯現出來……
然而,世俗之人不曉此理,猶如那迷途之羔羊,不斷在加法上去苦苦求索,終究不過是一場鏡花水月般的虛幻罷了……
但不經這一場“水月空花”般的夢幻,又怎能如那平靜的湖面,靜下心來,去不斷做著減法呢?
所以,真真假假,又何必去分個對錯好壞呢?萬般皆是歷練,無論怎樣,最終的歸宿,都是迴歸自然,與道合真。
合真之路,說難,猶如那登天之路,說易,卻又似那信手拈來。關鍵在於一個“行”字,行得越深,悟得越透,悟到那通透無礙之時,方能成就那無上的大成……
大成之後,心中再無迷惑,亦無障礙,氣血如那奔騰的江河,自然暢通無阻。故能:堅精補髓,固護五臟,清利泥丸,安靜丹臺。
只是古人言語晦澀,用了這般言辭來表達,如若不明文言,不解真意,執著於這些“字相”,又要生出許多令人哭笑不得的枝節來……
故而有那三十六旁門,七十二左道,皆是修行路上的助力,皆能承載著大道前行……
心與自然契合,那元能量便如那汩汩清泉,自然而然地感應而來,通流達道。
就好似那起筆行文,只需一個靈感的觸動,筆鋒落下,便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篇氣通脈順的文章……
各門技藝職業,做到一定境界,不都如同這般道理嗎?
您對此又有何看法呢?
萬物生髮,皆因那先天的主宰。
他靜靜地看著我,眼中閃爍著思索的光芒。許久,他才緩緩開口:“你所說的確有幾分道理。在現代社會,人們忙於追逐各種事物,卻忘了最本真的東西。就像繪畫,初學者往往追求技巧的堆砌,色彩的繁雜,可真正的大師卻是用最簡的筆觸勾勒出最深的意境。”
我微微點頭,表示認同。他接著說道:“然而,知曉這個道理容易,踐行起來卻困難重重。現在的誘惑太多,人心浮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摒棄雜念,專注於內心所求呢?”
我笑了笑,指向窗外繁華的街道:“看那裡,車水馬龍,每個人都在奔波。但如果我們願意停下腳步,審視自己的內心,其實答案就在其中。比如一位廚師,當他不再單純為了盈利而做菜,而是用心去感受食材,尊重食物本身的味道,那他離‘與道合真’也就不遠了。”
他若有所思地望著遠方,彷彿看到了一條通往本心的道路正在慢慢展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