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四合香皂(第1/2 頁)
這秀才姓張,如今三十歲,妻子剛生下孩子,但是孩子早產又有些虛弱,他家中貧苦,需要用銀錢度日。
都說窮秀才、富舉人。他考了三次也沒有考上舉人,家裡實在供養不起了,他自己也體諒家人的難度,放棄了科舉路。準備當個夫子,收些束脩,養活家裡。
杜老二請他來給千水村的孩子啟蒙讀書,這聘請夫子的錢杜老二也出了。
畢竟他們杜家也不缺這點錢,可是對於千水村的普通家庭來說,免了束脩那可是又解決了他們一個天大的難題。
畢竟鄰村學堂的束脩,一個孩子一年就要十兩銀子,是千水村許多人家一年下來的存銀。也就是說,交了孩子的束脩,可能家裡就沒有多少銀錢了。
杜老二直接出錢給張秀才,算是聘請他,開出了一年一百兩的高價。
張秀才也是萬分高興,他自己是開不了私塾的,因為他們家沒有寬敞的房子。被聘請到鄰村的千水村來當教書先生,對他來說離家還近,平日裡還能照顧家裡。
這一百兩更是直接解決了他目前的所有難題,不僅家裡的房子能修繕一下,還有充裕的錢財給妻子和他早產的兒子,買些滋補品養身體。
就算如此,家中應該還能剩下不少存銀,以後他們家的生活也就富足起來了。
張秀才越想越覺得,以後的生活充滿了希望,對於沒有考出功名的最後一絲惋惜也沒有了。
畢竟中舉,哪是一件簡單的事,他要是繼續堅持,三年之後再考,能考中固然是好,要是考不中呢,家裡也要被他拖累垮。
他走科舉之路,除了自己的抱負,不也是為了家裡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嘛。如今當個教書夫子,也能讓家裡人過上好生活,這就夠了。
雖然有些遺憾,但是過日子哪有十全十美的,他知足了。
杜老二雖然把村裡孩童上學的大片障礙都掃清了,但是每人的書籍還是要他們自己買的。杜老二不可能連這個也給他們包辦了。
而且自己家掏錢買書籍,這些孩童也能更珍惜一些。
畢竟五六歲,七八歲的孩童,最喜歡的還是上山下河,捉魚逮蝦,和小夥伴們到處瘋玩。
可是自己家出錢買書籍,就一樣了,一本孩童啟蒙用的千字文或者百家姓,都要幾百文。
等到了科舉用書的時候,那一本書就是好幾兩銀子,十幾兩銀子的都有。
就是孩子們玩性大,沒有定性,家長也會教他們做人的。
千水村,最後一共有十二個孩童進了書院唸書。
其他家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或者是孩童自己也不想念書,最後並不是所有適齡兒童都去了村學。
但這個就不是杜老二管的了。他給村裡辦了這個村學,也是希望給那些,真正想透過讀書科舉逆天改命的孩子,一個機會。
……
杜家又在千水村待了幾天,杜幼菱要回去玉緣閣看看生意了,耀哥兒也想父親了,杜家人就啟程回了城裡。
走的時候,許多村人都來相送,甚至還有許多村裡人,把自家從山上弄的、曬好的山貨,往杜家的馬車上擲。
好在這些人都有準頭,投擲的也是杜家放隨身行李物品的那一輛馬車,倒是沒砸著什麼人。
等到了京城,杜家人收拾箱籠的時候,看到上面放著的十來個布袋,開啟一看都是村裡人自己曬的蘑菇幹、筍乾,還有蘿蔔乾以及各種乾菜。
李月娘笑著讓人送去廚房,也是感念村裡人都是知恩圖報的淳樸人。
……
十月底,已步入深秋,樹葉在風中一片片飛舞飄落,寒霜漸近,京中的百姓也都增添了衣物。
十月二十六,杜幼菱穿上了李月娘給她新做的秋裝衣裙,來到了玉緣閣。
杜幼菱小半個月沒來店裡,清雲作為掌櫃,將玉緣閣看管的很好。
如今一看到杜幼菱來了,也是格外高興:“老闆,您回來了~”
“嗯,昨日剛回的,今日就來了店裡。這些時日我沒在店裡,沒什麼事吧。”
“沒有,沒有,店裡一切順利,而且我們特製的“四合香皂”已經送出去五塊了!”
“哦~”杜幼菱來了興趣,“來給我說說,都是誰集齊了“梅蘭竹菊”四幅畫?”
“老闆,第一個人是小周公子!他自從聽說我們店裡有這個活動,那是天天來買,每次都帶著六個小廝,不多不少,加上他正是七個人。湊夠二十一塊香皂,我就去給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