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第1/2 頁)
帝嚳之後,唐堯即位,任人皇,治水患,舉賢臣,定曆法,逐滅大凶。
......
堯帝即位後,有感仙庭管理鬆散,諸神居於天上而不理天下,致使“下界”中人頗有微詞。
於是堯便更改仙庭律法,與眾神約定百年考核,兼併天下,提出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治世理念。
此外,堯還多多提拔賢能之人,稱其大才,有大用,堅持能者上、庸者下的觀點。
故堯帝之時,政治清明,賢才遍地。
......
【有記載稱:堯之功臣,九十又一,其有四人,聞名天下,曰善卷,曰方回,曰披衣,曰許由】
【此四人雖修為不高,但其學識之淵博,此世罕見】
【為尋此四人,堯置身山野,行百八十里,終於一曠野相見】
【......】
只見畫面上顯示出一副情景:一人衣著紅衣,頭有護額,雖其身形普通,但一身帝皇之氣卻是已然顯露其身份——人皇堯帝!
至於其他四人,衣著各不相同,卻都有一隱然氣質籠罩全身,想來便是善卷四人。
看其衣著,估摸著是在學梅蘭竹菊作四友吧。
堯帝與這四人交談良久,頓覺心中一片明朗。
自覺德行達智不如善卷,便謙恭好禮,持學生禮相待。
......
後十日蔽天,大禍人間,諸大妖趁此作亂。
堯便令羿誅鑿齒,殺九嬰,繳大風,射十日,滅猰貐,斷修蛇,擒封豨。
諸事皆了,天下太平。
此事之後,堯的聲望便達到了頂峰。
作為命令實際的落實者,羿之箭神之名傳得更廣。
......
自帝嚳立二十四節氣以來,人族各部按其指引,收穫頗豐。
雖偶爾會有幾月的收穫差異,但較於以前,也算是“豐收”。
長久以往,眾人基本知曉,每過個三四年,便會有一年左右的時間不太適用二十四節氣了。
雖然這事影響不大,但作為人皇,在堯帝眼裡就沒有什麼是小事的,尤其是這種涉及到民生的事。
凡民生所指、百姓所願,皆是大事!
故堯帝效仿帝嚳,也開始研究起天時來。
所謂天時,不僅僅是指正常的金烏負日,廣益人間,更是指天地所執行的法則,此乃世界之初,天道所定。
順應天時,在某方面來說也是順天。
順天,跟著天時走,也是一種廣為流傳的修行方法,因為天時就是天道為了適合天地運轉所不斷調整出來的。
雖不知天道對其怎麼稱呼,但在眾生眼中,這,就是天時。
當然,世界發展這麼久,其中生靈也不全是“順天”的,“逆天”生靈也有不少,只不過沒有活下來的生靈罷了。
與“順天”一樣,“逆天”也是一種修行方式。
只不過因其不順天時,少有人走這條路罷了。
但若是能挺過“逆天”之路的艱難險阻,所獲收益將是“順天”的百倍!
至於生靈對此二者的看法,僅是不同的修煉之路而已。
......
話說回來,為了更方便的找出這“時差”的原因,堯帝徹底化身了一位“農民”,幾千年如一日地經營著他的田園,用心感悟每年節氣的差異。
他深知時令與收穫之間的奧妙,以及領悟到農時的變化對於人族生活的重要性。
如往常一樣,在一個春日的清晨,唐堯安靜地坐在自家的院子裡,身旁是一架古樸的石桌,方圓百里的土地上都播滿了他的成果。
置身於自然,閉目靜坐,堯帝的心神很快就沉浸到了周圍自然的氣息之中。
若此時有人在他身旁,定會大吃一驚:作為人皇,作為帝王,堯帝周身那浩如煙海的帝王氣息竟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則是那如沐春風般的柔和,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突然,春風拂面,微風吹拂,堯帝的耳邊似乎傳來了大地甦醒的呼吸聲,一種前所未有的啟迪也漸漸從他心底浮現。
在長時間的冥想後,堯帝的眉宇間透露出一絲悟道的光芒,彷彿洞悉了一切,。
而後,只見他站起身來,面向蒼穹,凝視著那無垠的天空,以及飄浮其中的雲彩。
“哈哈哈!”堯帝喜出望外,“我查節氣七千年,今日終悟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