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商議追擊(第1/2 頁)
次日一早,張邈便將張固與公孫瓚請到了自己的大營中,三人就昨日傳來的邸報進行了深入的會商。
對於袁紹將三人分兵駐守轘轅關的行為,三人心知肚明其背後的原因。袁紹此舉,也是為了制衡三人,防止他們聯手對抗自己。
張固之所以被袁紹排擠,心生忌憚,乃至嫉妒,皆因袁紹擔憂張固立下赫赫戰功,聲名鵲起,從而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而張邈呢,想當初,會盟之始,張邈與袁紹的關係猶如春日暖陽,溫馨而和諧。張邈也是堅定支援袁紹成為盟主的一員。然而,好景不長,因張固、張超父子與袁紹產生齟齬,導致張邈被髮配至轘轅關,兩人的關係也因此降至冰點,宛如冬日寒冰,難以消融。
公孫瓚則因冀州之爭,與袁紹結下樑子,同樣被貶謫至轘轅關。命運的捉弄讓這三位在轘轅關相聚,共同面對眼前的局勢。
三人會商的帷幕剛剛拉開,張邈便迫不及待地說道:“袁本初傳來密信,董卓大軍似有撤退之意,袁紹已揮師強攻汜水關。二位對此有何高見?我們是該趁勢攻城,還是靜觀其變?”
公孫瓚與劉備交換了一個眼神,公孫瓚緩緩開口:“張太守,昨日邸報我已覽閱。洛陽即將面臨攻擊,董卓急於回援也在情理之中。想來轘轅關亦將遭遇同樣命運,董軍或將撤離。”
張邈點頭表示贊同:“公孫太守所言極是,吾亦持此看法。但關鍵在於,轘轅關守軍究竟會撤離多少?我們又該如何應對?是繼續對峙,還是待袁紹攻破汜水關後,我們繞路趕往洛陽?”
公孫瓚急切地擺擺手:“不可,我們若撤退去與袁紹會師,豈不是錯失良機?如今若行軍回汜水關,袁紹恐怕早已攻入洛陽。一旦洛陽有失,轘轅關守軍必將大部撤離,到那時我們再攻城,難度將減輕不少。”
“再者,河東的軍隊才剛剛渡河,尚未逼近洛陽。我們若從轘轅關迅速趕往洛陽,或許能與袁紹並肩作戰,共赴國難。”
張邈聞言,眉頭緊鎖:“公孫太守所言雖有理,但轘轅關守軍是否撤離、撤離多少尚未可知。我們得兵力攻城是否可行?若他們堅守不撤,待袁紹攻破洛陽,救出天子,我們豈不仍在轘轅關虛度光陰?屆時天子大封功臣,我們卻一無所有,豈不遺憾?”
公孫瓚聞言,也是一籌莫展:“這確實是個難題。不過袁本初畢竟是盟主,他未讓我們改道汜水關,我們擅自行動,恐怕難以交代。”
張邈見狀,心中更無主張,於是轉頭看向張固,問道:“安定,你為何一直沉默?不妨說說你的看法。”
張固沉思片刻,緩緩開口:“伯父、公孫太守,我料定董卓並非撤軍回洛陽,而是意圖遷都長安。”
公孫瓚聞言,驚訝得幾乎要跳起來:“什麼?遷都長安?這怎麼可能!洛陽王公大臣眾多,未經商議便擅自遷都,董卓豈敢如此囂張?”
劉備也站起身,目光炯炯地問道:“張將軍何以如此斷定?莫非你在董軍中有細作?”
張固微微一笑,搖了搖頭:“並無細作,只是我根據自己的分析所得。諸位試想,董卓若撤往洛陽守城,又有何意義?盟軍一旦將洛陽包圍,董卓豈不是插翅難飛?只有敗亡一條路。而董賊遷都長安,則可憑藉雄關險隘繼續堅守。再者,聯軍糧道漫長,不利於幾十萬大軍久戰。時日一長,聯軍必然散去,董卓的危局也就迎刃而解了。”
“至於公孫太守所問的董卓敢不敢的問題,他連皇帝都敢廢黜,還有什麼是他不敢做的?只要用刀架在王公大臣的脖子上,又有誰能反抗他呢?”
“至於董卓是死守洛陽還是遷都長安,我們只需觀察轘轅關守軍的動向即可。若董卓死守洛陽,轘轅關守軍便不會撤離,最多隻是抽調部分兵馬回防洛陽。這樣一來,他們至少可以將我們三路大軍擋在轘轅關外。”
“若董卓遷都長安,則轘轅關守軍必將全部撤離,死守轘轅關便毫無意義。到那時,他們只會留下一個空關,將士兵全部撤走。”
“因此,公孫太守和伯父不必過於焦急。我們既不必攻城,也不必繞路汜水關。只需靜待時機,便可洞悉董卓的意圖。”
劉備聽後,眼含熱淚,悲憤交加:“董賊若真遷都長安,還如何救出天子?漢室危矣!”張固見狀,只能尷尬地勸慰道:“玄德公切莫如此。我們只需盡己所能,為漢室盡忠即可。”
關羽眼見自家大哥又要悲從中來,急忙跨步上前,勸慰道:“大哥莫急,咱們何不前去追擊董卓那賊子,救出天子,豈不美哉?董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