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龍裔雄途,李賢的大唐經略(第1/4 頁)
大唐龍朔年間,風雲變幻,年輕的皇帝李賢臨朝聽政,他目光如炬,心懷天下,立志要開創大唐前所未有的盛世輝煌。彼時,四海之內並非一片和平,朝鮮半島上,高句麗、百濟與新羅三國紛爭不斷,戰火紛飛,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生凋敝不堪。而在海域之上,倭寇如惡狼般時常侵擾半島沿海,燒殺搶掠,使得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李賢深知,若要實現大唐萬邦來朝的宏偉偉業,平定朝鮮半島,穩固東方海域局勢,已然成為當務之急。
李賢決定親率大唐精銳之師出征。一時間,戰船蔽日,旌旗獵獵作響,大唐軍隊氣勢磅礴地跨海進發。唐軍訓練有素,勇猛無比,所到之處,敵軍望風披靡。百濟與高句麗雖妄圖負隅頑抗,怎奈唐軍士氣高昂,加之李賢智謀超群,指揮若定。歷經數月艱苦卓絕的激戰,李賢終於成功平定朝鮮半島,三國國君皆心悅誠服地俯首稱臣。
半島初定,李賢深知,若要實現長治久安,文化統一乃是關鍵中的關鍵。當時,半島三國文字各異,交流極為不暢,致使政令難以有效推行。李賢毅然決然地做出決定,廢除當地繁雜的文字,一律改用漢字。此令一出,猶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面,半島上下頓時一片譁然。諸多守舊之士激烈反對,他們認為這是對本土文化的嚴重褻瀆,是對他們傳承已久的傳統的踐踏。
然而,李賢並未採取強制推行的手段,而是以懷柔之策徐徐圖之。他在半島各地大興學校,廣納半島子弟入學,不僅免除學費,還提供食宿等諸多便利。為了讓學子們領略漢字之美,他選派了國內的飽學鴻儒,這些大儒們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講起,將漢字所承載的千年華夏智慧一一展現。他們講述著漢字如何從遠古的象形符號,歷經歲月演變,成為如今能夠精準表達複雜思想的文字型系。學子們在課堂上,彷彿穿越時空,感受到了漢字在歷史長河中的獨特魅力。
同時,李賢令人將大唐的律法、禮儀、詩詞等經典著作,翻譯成半島方言,並在旁邊附註漢字原文,而後分發至半島各地。這些書籍不僅成為人們學習漢字的重要工具,更讓他們瞭解到大唐燦爛的文化與先進的制度。為了進一步彰顯漢字的便利,李賢還在半島各主要城鎮設立官府文告處,所有官方文書皆以漢字書寫,並配備專人負責解讀。百姓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發現漢字簡潔明瞭,在記錄資訊、傳播知識方面,遠比他們之前使用的文字高效得多。商人們在貿易往來中,使用漢字記賬、溝通,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減少了因文字歧義產生的糾紛。久而久之,漢字如同春風化雨,在半島民間悄然生根發芽。從官府的公文往來,到市井的日常交流,從學堂的朗朗書聲,到家庭的言傳身教,漢字逐漸成為半島通用的文字,半島文化與大唐文化也因此深度交融。
與此同時,李賢深知倭寇賊心不死,必然會捲土重來。為了確保半島安寧,他下令在半島漫長的海岸線修築起堅固無比的防禦工事,安置上由大唐能工巧匠精心鑄造的火炮。這些火炮威力巨大,射程極遠,凝聚了大唐頂尖的科技與工藝水平。李賢從國內調遣了經驗豐富的炮手,他們悉心教導當地士兵操作火炮的方法。從如何根據風向、距離調整瞄準角度,到把握最佳的發射時機,再到精確的火藥裝填量,炮手們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
此外,李賢還精心組建了一支裝備精良的海上巡邏艦隊。艦隊的船隻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造船技術,堅固耐用且速度快捷。巡邏艦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他們日夜穿梭於半島近海。一旦發現倭寇蹤跡,便立即以烽火為號,沿海防禦力量迅速集結。在李賢的精心佈局下,半島海防固若金湯。倭寇數次來犯,均被火炮轟得船毀人亡,狼狽逃竄。每次擊退倭寇後,當地百姓無不歡呼雀躍,對大唐軍隊和李賢皇帝感恩戴德,他們深知,是大唐的庇護讓他們得以重享安寧。
平定朝鮮半島後,李賢並未滿足於已有的功績,他那敏銳的目光轉而投向了北方。彼時,東突厥勢力死灰復燃,野心勃勃的東突厥可汗妄圖重建往日的輝煌,屢屢侵擾大唐北疆。其鐵騎時常如疾風般南下,所到之處燒殺搶掠,邊疆百姓苦不堪言,生活陷入了無盡的恐懼與痛苦之中。
李賢決定御駕親征,率領大唐鐵騎浩浩蕩蕩向北方進發。唐軍士氣高昂,盔甲在陽光下閃耀著冰冷的光澤,整齊的馬蹄聲如滾滾驚雷,揚起漫天沙塵。一路之上,天氣變幻莫測,時而狂風呼嘯,飛沙走石,天地間一片昏黃,彷彿要將一切吞噬;時而暴雪紛飛,天地瞬間銀裝素裹,寒冷的氣息穿透鎧甲,直逼骨髓。但唐軍將士們毫無懼色,他們緊緊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