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半島征途(第1/3 頁)
大乾國,曾雄踞東方大陸,往昔輝煌雖漸淡,底蘊威嚴仍令四方蠻夷敬畏。都城臨安,宮牆高聳,宮殿雕樑畫棟,街市熙熙攘攘,盡顯大國氣象,然而朝堂之上,實則暗流湧動。
李賢,出身皇室宗親,於宮廷權謀漩渦中成長。其爺爺,那位縱橫捭闔、開疆拓土的乾朝帝王,一生征戰無數,卻在征討高句麗一事上折戟沉沙,留下深深遺憾。高句麗地處朝鮮半島北部,山巒連綿,地勢崎嶇,關隘險峻,宛如一座難以攻克的堡壘。李賢爺爺數次派遣大軍征討,皆鎩羽而歸,這些失敗的戰報,如巨石般壓在乾朝歷代帝王心頭。
李賢常於宮廷藏書閣,翻閱高句麗戰事的古籍與奏摺,凝視羊皮紙上的山川地圖,將其山川走勢、關隘分佈銘記於心。他深知,實現祖輩遺願征服高句麗絕非易事,但少年心中壯志如熊熊烈火,從未熄滅。
大乾國女帝,這位朝堂上縱橫捭闔多年的傳奇人物,在秋意漸濃之日,李賢帶領的左右丞相和一眾大臣的要求下退位了,此舉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面,在朝堂激起千層浪。李賢首先恢復了大唐的國號,李賢敏銳察覺到機會降臨,深知成就大業需先贏民心、穩根基。於是,女帝退位後,他推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百姓賦稅負擔,降低田租、商稅等雜稅徵收比例,減少徭役徵發,讓百姓安心從事農商。一時間,田野間麥浪翻滾,街市上商賈雲集,大唐經濟漸煥生機。
軍事方面,李賢著眼武器改良,召集頂尖工匠與火器專家,在臨安隱秘工坊開啟武器革新。迫擊炮研製挑戰重重,工匠們需精確計算膛壓、射程、落點精度,經無數次試驗調整炮彈形狀、重量、裝藥比例,終研製出雛形,試射成功時,炮彈呼嘯準確命中目標,巨大爆炸聲令眾人振奮。手榴彈研發亦困難重重,從外殼材質到炸藥配比,經反覆嘗試,選定堅硬輕便金屬作外殼,調整出最佳炸藥配方。連發槍凝聚無數心血,工匠們借鑑前朝火器技術與西方機械原理,經數月鑽研製成樣機,大大提升士兵戰場火力。武器研發過程中,李賢常親臨工坊鼓勵工匠,深知這些武器是征服高句麗的關鍵。
隨著武器改良推進,李賢著手選拔將領籌備戰爭。楊凌,出身行伍的猛將,軍事才能卓越,戰鬥風格勇猛無畏,在軍中聲名遠揚。李賢任命他為特種兵統帥,訓練五萬特種部隊。楊凌從各地挑選身體素質過硬、反應敏捷計程車兵,在訓練場上對他們進行高強度訓練,從體能到戰術,從格鬥技巧到武器使用,皆嚴格要求,士兵們在其帶領下漸成精銳之師。
趙軒,火器營統領,對火器研究深入,對迫擊炮、手榴彈等新式火器效能瞭如指掌。李賢將火器營指揮權交予他,望其在戰場發揮新式火器威力。兵部尚書王大龍,掌管軍事事務多年,在軍隊排程、糧草籌備等方面經驗豐富。李賢與他密切商議制定作戰計劃,王大龍統籌全國軍事資源,調配糧草、兵器,確保大軍後勤保障。李卓將軍,沉穩果敢,軍中威望極高,麾下將士忠心耿耿,李賢任命他為大軍副統帥,協助王大龍指揮三十萬後援部隊。
經三年精心籌備,李賢覺時機成熟,大軍於西京集結。西京頓時熱鬧非凡,楊凌率五萬特種兵,身著特製輕便戰甲,手持連發槍,精神抖擻站在校場。戰甲採用新型材料,輕便堅固可抵禦攻擊,連發槍在陽光下閃爍寒光。火器營士兵小心翼翼推著迫擊炮,揹著裝滿手榴彈的行囊,眼神自信,深知手中武器是制勝法寶。王大龍和李卓將軍率三十萬大軍從各地趕來,步兵步伐整齊,鎧甲鮮明,騎兵騎著高頭大馬,威風凜凜,營帳連綿如灰色海洋。出征前夕,李賢登上西京城樓,望著雄壯大軍豪情萬丈,發表激昂演講激勵士氣:“將士們!我們肩負先輩遺願,此次出征,必將征服高句麗,揚我乾朝國威!”將士們吶喊聲震耳欲聾,“必勝!必勝!”口號聲響徹雲霄。
大軍從西京出發南下,至江南道和淮南道整頓。江南道“魚米之鄉”,物產豐富,淮南道商業發達。李賢與當地官員合作確保糧草充足,下令士兵休整恢復體力。整頓期間,楊凌根據高句麗地形和作戰特點,對特種兵進行最後的戰術演練,特種兵分組模擬戰鬥熟悉戰術。趙軒帶領火器營士兵除錯檢查迫擊炮和手榴彈,確保其效能。王大龍和李卓將軍協調大軍部署,檢查裝備,深知戰爭不容有失,細節關乎勝負。
整頓後大軍乘龐大艦隊渡海向朝鮮半島進發,海上航行常遇狂風巨浪,將士們毫不畏懼堅守崗位。抵達半島海岸後,引起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警惕。高句麗王急忙加強邊境防禦,調集軍隊在關隘要道佈下重兵。百濟國主心存觀望,新羅國主擔心大唐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