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楊學山的仕途之路——回鄉路的艱辛歷程(三)(第3/4 頁)
好位置,只能站在車的後邊位置。每當車前仰後撅東倒西歪時,佔領車前邊和側面位置的乘客都可以把住車幫,保護住自己不被顛晃倒。而站在車後邊的韋美娟一家,沒有任何可把住的東西,只能蹲下身子來,把住後車幫,以防被扭桑巴舞的車甩出車外。這樣好容易煎熬到下車時,韋美娟和孩子們完全變成了土人,臉上,身上,鼻子眼兒裡,嘴裡,渾身上下哪兒哪兒都是厚厚的塵土!
對跟著憧憬著家鄉美好未來的楊學山來到太行老家的楊學山家人受到的打擊不只是這些,還有太行縣艱苦的生活條件!
南方省權州縣是個魚米之鄉,商品糧供給幾乎百分之百的大米白麵,而且,楊學山在權州縣是縣委委員,享受縣級領導的待遇,吃住在縣政府大院,一日三餐都由食堂按照每家每戶預定的數量做好米飯,等吃飯的時候,每家每戶到去食堂去拿就行。可來到北方的太行縣,生活水平驟然下降。商品糧供給只有5%的細糧,95%的粗糧。這5%的細糧全是小麥粉,一粒大米也沒有!95%的粗糧,不是玉米麵就是紅薯面,小米雖然被納入粗糧範圍,但我的記憶裡,95%的粗糧裡好像從來沒有小米,只是放假回到老家西羅山村時,才能吃個水撈小米飯。平常,除了過年過節能吃上金貴的白麵饅頭外,幾乎天天頓頓都是玉米麵和紅薯面,早上玉米稀粥加玉米麵窩窩頭或紅薯面窩窩頭,中午還是黃金塔和黑尖塔,晚上還不重樣。有時為了改善生活,食堂大師傅給食堂就餐人員蒸發糕壓餄烙。然而這發糕還是玉米麵的,這餄烙還是紅薯面的,只是變換了一下形式。就這玉米麵發糕和紅薯面餄烙算是當年的好飯了。
從小吃著大米白麵長大的楊學山的愛人韋美娟,初來乍到生活條件這麼艱苦的太行縣,根本吃不慣這些粗糧,在天天頓頓不是玉米麵就是紅薯面的的轟擊下,很快胃就開始造反起來,一嚥進這些玉米粉的烹製品,特別是吃進紅薯面的烹製品,這些玉米麵和紅薯面就跟孫悟空大鬧鐵扇公主那樣,大鬧韋美娟的肚子來,一股股酸水開始從胃裡往口裡反,反得韋美娟胃不斷痙攣。後來,看見這些黃金塔和黑尖塔,就犯悚,經常三四天餓著肚子不敢飯飯,人也很快就瘦了下來,瘦得本來就大的兩隻眼睛,顯得更大了。兩隻本來北方人看著摳摳的眼,更加向裡摳摳了。兩個臉頰又深深地往裡凹,顯得顴骨高高凸起,一副瘦骨嶙峋的樣子。
經常不吃飯,胃裡沒有食物,可每天胃裡都要分泌胃酸,沒多長時間,韋美娟就被燒成了十二指腸潰瘍,痛得滿地打滾,面容憔悴,頭髮蓬鬆凌亂,如同從地獄爬出來一般。痛得的最厲害的一次一連痛了好幾天,韋美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在痛得特別厲害的時候,用硬棍頂著痙攣的胃……
對跟著憧憬著家鄉美好未來的楊學山來到太行老家的楊學山的家人不只遭受到太行縣的上述艱苦的生活條件的打擊,住房也遭到了始料不及的困難。
在南方省權州縣時,權州縣政府給楊學山分配了寬敞明亮的住房,夫妻一個大房間,孩子們兩間面積不算小的房間,還有一個保姆房間,還有一個大客廳,房前還一個寬寬的前廊,前廊連著院裡的過廊,下雨時透過這些過廊到食堂打飯、到幼兒園接送孩子時,不管下多大雨,都淋不著。來到太行縣後,連間普普通通的平房都沒給,臨時住在廢棄的庫房裡。而且庫房是東西朝向,為了防盜,窗戶還建得很小,光線暗淡,空氣流通也很差,使得庫房裡成年累月都陰森森的。另外,屋裡還瀰漫著貨物發黴的氣味。
地處太行北端的太行縣是個受季風影響很大的地區,每年入冬後,寒流颳起,強勁無比,天寒地凍,吹到臉上如同刀割一般,吹到到門上,“哐當”的一聲,如同有人用力撞門似的,尤其是到了數九寒天,鑽進庫房的刺骨寒風把屋裡的水都凍成了冰坨子。儘管身著棉衣棉褲待在庫房裡,仍寒顫不已,吸溜吸溜地往被窩裡鑽。因飲食不習慣太行縣糧食供給的韋美娟因經常不敢吃大量供應的玉米麵和紅薯面,越來越消瘦,特別怕冷。每當屋裡灌進寒冷的西北風,韋美娟都被凍得瑟瑟發抖渾身打顫。為了擋住外邊的冷空氣,韋美娟就用紙條和布條把窗戶縫門縫塞得嚴嚴實實密不透風。結果有一天夜裡,在南方從來不燒煤火的韋美娟把取暖的火爐封死了,一氧化碳開始從牆角向屋中間瀰漫。到了第二天上班了,前來提貨的人左等右等,不見開票的韋美娟來上班。單位就派人來韋美娟住的庫房叫她。見房門沒上鎖,就在屋外叫韋美娟。可喊了多聲,沒聽見屋裡有人應答。又開始敲門,敲了半天門,屋裡還沒人理。判斷韋美娟一家人可能都煤氣中毒了,趕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