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頭鐵的魏氏(第1/3 頁)
魏氏是率先實施入侵行動的一家,他們一開始只是幾千人入侵鄭國,在入侵行動之後的一個半月,投入兵力達到三萬。
鄭國對魏氏的突然入侵沒有絲毫心理準備?這裡就不知道該說鄭國君臣是眼瞎或者心大了。
畢竟,魏氏戰前肯定有做諸多動作,例如集結兵力以及調動物資,類似的行動很難瞞得住,一定會有訊息透露出去。
魏氏的封地跟鄭國領土相連,並且鄭國是作為弱小的那一方,鄭國君臣但凡有基礎的警惕心平時必然派人關注,是吧?
然而,鄭國知道魏氏正在集結兵力以及調動物資,並且還知道魏氏私軍是在向南移動,回應卻是隻下令邊防城池提高警惕,沒有下達動員令以及調配物資。
這是鄭國君臣完全沒有猜到魏氏要對自己動手嗎?或許還真的以為魏氏並非要入侵鄭國,可能是猜到了卻以為還有充足時間,總之鄭國的一系列反應並不大。
鄭國近些年來除了受到範吉射、中行寅聯合邀請出兵干預晉國內政之外,對晉國的服從度比較高。
出兵干涉晉國內政的那一篇,晉國已經以付出代價揭過了。
既然都已經翻篇,其後鄭國沒有得罪過晉國,鄭國君臣用當代的思維去看待事情,認為晉國沒有再入侵自己的理由,不對嗎?
不能說那種想法錯誤,相反恰恰是符合春秋晚期的思維了。
迂腐?不對啊!
大家都是那種思維以及三觀,怎麼能夠說是迂腐呢!
如果社會主流是那種規則,大多數人認可並且在執行,不是既定規則的話,到底什麼才是規則?
相反,不認可正在執行的規則,屬於異類才對!
如果說鄭國君臣這一次顯得很是犯蠢,只能說他們吃了遵守規則的虧,魏氏則是破壞規則的那一方。
鄭國君臣有什麼錯,他們的錯在於沒有認清時代正在發生變化,本身的實力弱小。
魏氏入侵了,還派人到“新鄭”歷數鄭國的罪過,翻了不少的舊賬,甚至連鄭國在“遠古”時代怎麼欺凌周天子都拿出來說。
將魏氏使者的言論總結起來,其實用“因為你弱小,所以我要揍你”來理解就行。
鄭國君臣面對魏氏使者講得那麼露骨,反倒沒有什麼好說,只能趕緊行動起來,抵禦魏氏私軍的入侵。
“魏氏這麼剛的嗎?”智宵聽了智申的敘述,內心裡生出了這種感慨。
這麼看的話,魏氏反倒顯示出了非凡的魄力,勇於擔任新時代的急先鋒。
後世將孫武的一些行為認為開啟了新時代,屬於春秋與戰國的分割線,其實以孫武的分量顯得有些不夠。
更多的歷史學家將三家分晉視為春秋時代的結束,開啟了戰國時代。
以歷史的“分量”而言,稱重之下確實是“三家分晉”更足一些,使得時代產生鉅變。
孫武是開啟了“兵者詭道也”的時代,只不過在當代的影響力不足,受到影響限於楚國與吳國。
而孫武真正發揮影響力,其實是到了戰國中後期階段,影響力最高則是到了講究靠腦子取勝的東漢末年了。
沒有什麼不好理解的地方,跟孔丘創立學說,到了北宋年間孔丘被封衍聖公,又在明朝的宣德年間才讓朱程理學全面稱霸,儒學可算是真的能夠決定國家生死,有這麼一個過程一樣。
到“我大清”得到順治年間,孔丘被封“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稱號,其實才一躍成為“聖人”。
儒家在有明一朝扮演蛀蟲的角色,反倒在“我大清”扮演忠臣孝子角色,原因是不是找到了?
所以,有些事情爆發就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有些事情卻是要經過長久的發酵,其間“歷史比重”是不一樣的。
以智宵的角度來看,魏氏那麼幹的影響比孫武在南方的所作所為絕對更大。
那個是彼此身份不同,所註定了的先決條件。
說白了,孫武不過是一位落魄貴族,魏氏則是一個極為顯赫的家族。
同樣的一件事情,普通人做了影響極為有限,名人幹了卻是能夠立刻引起轟動,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
智宵問道:“諸侯有何反應?”
智申一臉奇怪地說道:“並無反應。”
聽得一愣的智宵很快緩過神來。
鄭國是春秋階段的第一個小霸,他們能夠稱霸一方完全仰仗周天子的支援,結果反過來欺凌周天子,可謂不忠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