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從未失去,談何復得(第1/2 頁)
他們已經打贏了戰爭,維持以及重振了霸主國該有的威風。
哪怕是以前的晉國,登上霸主寶座都沒有過分敲詐列國,講究的就是一個細水長流。
到現在,智氏、魏氏和韓氏已經要合作帶著自家的封地建國,更不應該與列國的關係處得太僵。
智宵納悶的事情很多,其中包括魏氏和韓氏太看重眼前的利益,怎麼就不想著賣列國一些人情,好在立國之後有個良好的邦交環境。
只不過,只看眼前利益是很多人會犯下的毛病,尤其是眼前的利益足夠大為前提。
在之前,智宵就很努力在為智氏開啟建國之後的格局,維持與宋國、鄭國、魯國的良好關係。
一直在關注智氏的魏氏和韓氏難道眼睛瞎了,或是心瞎了,看不出智氏那樣做的用意嗎?他們應該不是沒看見或看不懂,或許是一時半會腦子沒有轉過彎來。
在宋國君臣的斡旋之下,列國軍隊可以做主的那一批人,他們拿出了最終的答覆,接下了晉國高層提出的條件。
既然有了結果,雙方自然有許多的程式要辦,例如晉軍需要接收戰俘,再安排戰俘的押送流程。
交出與接收戰俘的事情被放在舉行城下之盟前面,其中包括宋國要交出一萬人,至於這一萬人是什麼成分,晉國高層這邊給宋國留了操作空間。
等待戰俘的事情解決完,晉軍解除了對“商丘”的包圍姿態,一部分晉軍押解到手的戰俘北上,留下的晉軍數量降低到十一萬出頭。
“僅是接收戰俘,便有四萬餘?”智申不是對這個資料感到吃驚,訝異的是參與會盟的聯軍高層怎麼會輕易妥協。
要是再加上之前追擊的俘虜人數,晉軍這一戰光戰俘就抓了差不多九萬,講實話就是一個很誇張的數字。
按照既定規則,韓不信掌握了戰利品的分配權,只是元戎的權威在智躒那一代就被打破,到後面趙鞅擔任元戎更是失去大部分權柄,不可能輪到韓不信成為元戎就變得大權在握。
關於這九萬戰俘怎麼分配,後面智氏、魏氏、韓氏還有得扯皮,別說打贏之後的各種物資繳獲,後續來自列國的賠償。
如果魏氏和韓氏識相,他們該做的只有盡力爭取,不是態度強硬地來跟智氏糾扯。
“我家應重勞力,物資可度讓魏氏、韓氏。”智宵太清楚人口的重要性了。
智申先點頭,隨後說道:“此戰勝利,得之易也!”
這句話讓智宵差點沒有吊白眼。
什麼叫勝利來得太容易?!
固然有吳國不自量力的關係,該因素還佔很大的比例,沒有智宵前前後後耗費腦細胞去思考和佈置,真的能夠那麼輕易取得戰役的勝利嗎?
換作韓不信、魏駒或智申來指揮,信不信晉軍還在濟水跟聯軍僵持,雙方就在濟水兩岸眼瞪眼,直至最後都耗不起各自收兵。
以那樣的結果,吳國就白撿了盟主地位,後面可以從列國獲得進貢,每一年的實力都在增強,直至哪天積累夠資本北上正面硬剛晉國。
智宵沒有糾正智申的錯誤思想,轉而說起了其它的事情。
到現在為止,趙氏那邊仍舊沒有什麼動靜,一旦“陶丘之戰”的結果傳過去,不知道趙毋恤會怎麼面對。
能夠確認的是,隨著晉軍取得“陶丘之戰”的額勝利,中山國和代國只會龜縮,沒有那個膽子再挑釁晉國。
南邊倒是傳來了訊息,楚國果然出兵入侵吳國,還是在“陶丘之戰”出現結果之前就出兵。
目前,八萬楚軍與四萬吳軍在現代的大別山一帶交戰,由於交戰區域遍佈山地的關係,暫時很難判定戰局走向。
智宵也得到了來自孫武的訊息,資訊顯示孫武之前確實沒有北上,相傳孫武從伍子胥死後就一直閉門著書,直至吳君夫差強令孫武北上,才讓孫武出家門,之後的行蹤還需要進一步探查。
這一場“陶丘之戰”重新讓列國看到晉國的實力,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諸侯敢再挑釁晉國,相反他們還要祈禱晉國不去報復。
“中軍佐,上軍將。”韓庚是韓不信讓過來招呼智申和智宵去參與會盟。
啊?又有會盟?
是的,有一場會盟將在“商丘”郊外舉行。
這一次晉國擔任盟主,同時戰敗各國都有人作為代表參加,其中包括吳國的公孫聖,還有越國的苦成。
展開會盟就是為了重新確認晉國的霸主地位,公孫聖以及苦成無法代表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