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昨日黃花(第2/4 頁)
五代十國,又是亂世。梁、唐、晉、漢、周,五代更迭,武人專政,朝不保夕。十國割據一方,相互攻伐。此期間,百姓之苦,難以言表,殺戮、劫掠之事,司空見慣。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初為防武將專權,重文輕武,雖文化昌盛,然軍事積弱。遼、西夏、金相繼與宋對峙,邊境戰爭不斷。澶淵之盟,宋以歲幣求和於遼,雖暫保和平,亦為恥辱。北宋末年,徽欽二帝被擄,北宋滅亡。南宋偏安,岳飛精忠報國,欲迎回二聖,恢復中原,然為秦檜所害。南宋後期,政治腐敗,賈似道專權,崖山海戰,宋室覆滅。
元起於蒙古草原,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元朝統一中國後,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將人分為四等,漢人、南人處於最下等,備受壓迫。雖有元曲之盛,然民間疾苦,不可勝數。元末,紅巾軍起義,天下大亂。
明興,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故嚴懲貪官汙吏。然其晚年,多疑好殺,功臣宿將,多被屠戮。成祖朱棣,靖難之役奪位,遷都北京,派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明朝中葉,政治腐敗,宦官專權,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相繼亂政。雖有張居正改革,然人亡政息。明朝末年,內有農民起義,李自成、張獻忠等縱橫中原;外有後金(清)崛起,薩爾滸之戰,明軍大敗。崇禎帝雖欲振作,然已無力迴天,甲申之變,明室覆亡。
清承明制,康乾盛世,國家繁榮,然閉關鎖國,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晚清列強入侵,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簽訂《南京條約》,開中國近代屈辱之先河。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席捲半壁江山,雖其初衷為反清,然亦使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此後,列強侵略不斷,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觀古之世,汙濁多變,吞骨嗜血之事,屢見不鮮。然亦有仁人志士,欲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今之世,雖無古時之封建割據、諸侯紛爭,然亦有諸多弊病。
世之逐利者,如過江之鯽。商者,或製假售假,以次充好,不顧消費者之權益,唯利是圖。官場之中,亦有貪汙腐敗之輩,以權謀私,損公肥己,忘卻為民服務之宗旨。文化領域,有粗製濫造者,為博眼球,傳播低俗、不良之文化,汙染社會風氣。
且看世間之生態,亦遭破壞。人之為求發展,濫伐森林,使山木凋殘,飛鳥無棲身之所。工業之發展,廢水廢氣亂排,江河汙染,空氣汙濁,生靈塗炭。此等行為,雖非直接吞骨嗜血,然亦使萬物生靈,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然今之世,亦有希望之光。科技之發展,使資訊流通便捷,知識傳播迅速。有識之士,倡導環保,植樹造林,治理汙染,欲綠水青山。各國之間,雖有競爭,亦有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之問題,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
於教育之上,仁人志士努力推行公平教育,使貧家子弟亦有受教育之機會。醫療之進步,使許多疑難病症得以治癒,人類之平均壽命得以延長。
吾等生於當世,不可因世間之汙濁而消沉。當如古之賢德者,獨善其身,兼濟天下。於汙濁之中,堅守正義,傳播善良。雖世路艱難,然若人人皆能盡其力,則浮屠地獄,亦可化為人間淨土。
或曰,世之汙濁,難以盡除。然吾以為,滴水可穿石,星火可燎原。君不見,古之變法者,商鞅雖死商鞅法猶存,使秦強大;王安石變王安石變法其改革之精神,激勵後人。今之世,吾等若能從點滴做起,倡導誠信,抵制不良,弘揚正能量,則世風漸轉,有望矣。
且世之汙濁,多因人心之貪慾。若能修心養性,剋制貪慾,則許多弊病可消。儒家之“克己復禮”,道家之“清心寡慾”,佛家之“戒嗔戒貪”,皆為吾等修心之良法。
再觀今日之社會,雖有貧富差距,然扶貧之策,使眾多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慈善之舉,亦日益興盛,富者捐財,智者獻智,仁者施仁,救助貧弱。此皆世之善象,為改變世間汙濁之積極力量。
於國際關係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各國交往之準則。雖有霸權主義者妄圖破壞世界和平,然正義之力量,亦不容小覷。各國人民渴望和平、發展、合作,此乃大勢所趨。
文化交流亦日益頻繁,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借鑑,取長補短。各國之文學、藝術、科技等成果,得以在世界範圍內共享。此有助於打破文化隔閡,增進人類之相互理解與信任。
科技之發展,亦為解決世間問題提供諸多可能。新能源之開發,有望減少對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