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趨吉避凶(第5/6 頁)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外戚干政,天下大亂。黃巾起義,烽火燎原。諸侯割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智謀超群,善攬人才,麾下荀彧、郭嘉等謀士如雲,張遼、許褚等猛將如雨。劉備以皇叔之尊,志在興復漢室,得諸葛亮之輔佐,如魚得水,關、張、趙雲等忠義之士相隨。孫權據有江東,承父兄之業,周瑜、魯肅、陸遜等將相之才為之用。此三國鼎立之世,英雄豪傑爭雄鬥智,恰似鯽群爭渡,各不相讓。
兩晉之時,九品中正制行,士族門閥勢盛。王、謝等家族子弟,多居高位,清談之風盛極一時。然清談誤國,五胡亂華,中原板蕩。晉室南遷,偏安江左。祖逖聞雞起舞,志在北伐,收復中原,惜乎未能竟其志。此際,士大夫們一面清談玄理,一面又憂心國事,如池中鯽魚,看似悠閒,實則惶惶。
南北朝對峙,南朝宋、齊、梁、陳,更迭頻繁。北朝則鮮卑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胡漢交融。在南朝,謝靈運之山水詩獨步一時,以清新之筆寫自然之美。而北朝民歌,質樸剛健,如《木蘭詩》傳頌千古。其間不乏能臣幹吏,亦不乏竊國奸佞,或如清流之鯽,或如汙淖之鯽,混於亂世之河。
隋代周而立,隋文帝楊堅,勤儉治國,開皇之治,府庫充盈。然煬帝好大喜功,營建東都,開通運河,三徵高麗,民怨沸騰。於是天下再亂,群雄競起。李淵父子乘時而興,建唐之大業。
唐之盛世,萬邦來朝。太宗李世民,虛心納諫,任用賢能,貞觀之治,為後世楷模。文有房玄齡、杜如晦等賢相,武有李靖、李積等名將。詩歌鼎盛,李白豪放飄逸,如天馬行空;杜甫沉鬱頓挫,憂國憂民。王維、孟浩然之田園山水,王昌齡、岑參之邊塞風光,皆為詩壇奇葩。而朝堂之上,官員眾多,或清正廉潔,或阿諛奉承,恰似鯽群,優劣混雜。
安史之亂起,唐室由盛轉衰。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內憂外患。其間雖有韓愈倡導古文運動,欲挽文風;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關心民瘼。但大廈將傾,難以迴天。黃巢起義,更是雪上加霜,唐之國運,奄奄一息。
五代十國,又是亂世。中原政權頻繁更迭,南方諸國割據一方。武夫當國,戰亂不止。文人墨客在這亂世中,或隱逸山林,或屈身事主,如水上之鯽,隨波逐流。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初重文輕武,文風昌盛,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歐陽修倡導古文革新,蘇軾詩詞文俱佳,其詞豪放婉約兼而有之,如大江東去之豪邁,又有不思量自難忘之深情。王安石變法,旨在富國強兵,然因守舊勢力反對,功敗垂成。南宋偏安,岳飛精忠報國,欲迎回二聖,直搗黃龍,卻被秦檜以“莫須有”之罪陷害。此際,士大夫階層或主戰,或主和,各執一詞,亦如鯽之遊向不同。
遼、金與宋對峙,民族交融與衝突並存。遼之蕭太后,金之完顏阿骨打等,皆為一時之雄主。遼有契丹文化,金有女真文化,與漢文化相互影響。
元起於蒙古草原,成吉思汗及其子孫,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元朝統一中國後,民族壓迫嚴重,然文化交流亦盛。元曲興起,關漢卿、王實甫等劇作家,以筆寫世情百態,如《竇娥冤》之悲切,《西廂記》之婉轉。
明興,太祖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然其加強皇權,廢丞相,設三司,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監控臣民。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派鄭和下西洋,揚國威於海外。明朝中葉,王陽明心學興起,強調致良知,對後世影響深遠。戚繼光抗倭,俞大猷平亂,皆為保國安民之功臣。而晚明,政治腐敗,東林黨與閹黨鬥爭激烈,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後金崛起於東北,內憂外患之下,明朝覆滅。
清承明制,康乾盛世,國家繁榮。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文治武功。然閉關鎖國之策,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晚清列強入侵,鴉片戰爭開啟國門,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內有太平天國與清朝對峙,外有列強環伺。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興起,欲師夷長技以自強,開展洋務運動。但甲午戰敗,宣告洋務運動失敗。維新變法,光緒帝與康有為、梁啟超等欲變法圖強,卻被慈禧太后等守舊勢力扼殺。義和團運動盲目排外,八國聯軍侵華,簽訂《辛丑條約》,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深淵。
民國建立,軍閥混戰,袁世凱妄圖復辟帝制。孫中山先生倡導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然革命果實被竊取。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興起,民主與科學之思想深入人心。國共合作,北伐戰爭,蔣介石叛變革命,國共分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