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韶光濺(第3/5 頁)
經數戰,雖身負重傷,然士氣不減。一日,敵軍突襲,吾軍被困。生死關頭,吾挺身而出,率一隊死士,殺出重圍,搬來援兵,方解危局。
經此一役,吾名震軍中。然戰爭殘酷,傷亡慘重。每見同袍戰死,吾心痛不已。常思若能止戰,天下太平,當是蒼生之福。
數載過去,邊疆漸安。吾卸甲歸鄉,百姓夾道相迎。歸至家中,庭院依舊,只是人事已非。往昔之故人,多已老去。吾感慨萬千,淚溼衣衫。
此後,吾致力於教育,開館授徒。將所學所悟,傾囊相授。弟子們勤奮好學,日漸有成。
一日,忽有一權貴來訪,欲請吾出山為官。吾婉拒之,言:“吾已厭倦官場爭鬥,唯願教書育人,傳承道義。”權貴嘆息而去。
歲月悠悠,吾漸老邁。然精神矍鑠,每日仍與學子們談經論道。忽一日,於夢中見昔日之友人、戰友,醒來感慨萬千。遂起身,提筆寫下一生經歷,以誡後人。
書成,吾長舒一口氣,覺此生無憾。而後,含笑而終。鄉人為之哀悼,銘記吾之功績。
吾雖已逝,然精神長存。願後人能繼吾之志,為天下蒼生謀福祉,使世間再無戰亂,百姓皆能安居樂業。
吾既逝,魂遊天地之間,觀後世之變。
未幾,鄉人念吾功績,立祠以祀。每至歲時,香火不絕。吾之弟子,承吾之志,或為官清正,造福一方;或為師授業,培育英才。
時過境遷,天下又歷諸多風雨。有亂臣賊子,擁兵自重,致使戰火重燃,百姓流離。吾祠中香火,亦為之黯淡。
忽一日,一少年入祠,面有憂色。其跪地而泣曰:“先生在上,今世亂矣,民不聊生。小子願效先生之志,拯救蒼生,然力有未逮,望先生佑之。”言罷,叩頭不止。吾之英靈有感,賜其一夢。
夢中,少年見吾昔日之徵戰,治水之艱辛,育人之不倦。醒後,心志愈堅。其四處奔走,聯絡義士,共商平亂之策。
歷經數載,終聚起一支義軍。少年率眾而起,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亂臣賊子,或降或誅,天下漸安。
然戰火所過,田園荒蕪,百廢待興。少年親率民眾,墾荒種地,興修水利。又開庠序,延請名師,教導孩童。
歲月悠悠,鄉邑漸復繁榮。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又數十載,少年亦至暮年。臨終之時,囑其後人曰:“勿忘先輩之志,當以民生為重,保境安民。”言畢,溘然長逝。
後之歲月,朝代更迭,興衰無常。吾之祠宇,亦屢經修繕,香火斷續。
至有明一代,有大儒過吾鄉,聞吾之事,感慨良久。乃於祠前講學,論吾之德業,以勵後學。學子聞之,皆奮發圖強,欲有所為。
時有奸佞當道,陷害忠良。一忠臣蒙冤,貶謫至此。其至吾祠,涕泗橫流,訴其冤屈。吾英靈再動,夜入其夢,示以天理昭昭,終有清白之時。忠臣感吾之意,忍辱負重,以待時機。
數年後,新君即位,剷除奸黨。忠臣得以複用,官復原職。其力倡改革,整肅朝綱,國家漸興。
至滿清之世,天下又亂。外有列強虎視,內有民變紛起。吾鄉雖偏安一隅,亦受波及。
有義士舉旗抗敵,以吾之名,激勵民眾。眾人同仇敵愾,共禦外侮。雖傷亡慘重,終保家園。
及民國之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吾鄉學子,投身革命,為救亡圖存而奔走呼號。
新中國立,永珍更新。吾鄉大興建設,工廠林立,學校遍佈。科技日新,文化昌盛。
今之盛世,遠超往昔。吾於冥冥之中,亦感欣慰。唯願後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使國富民強,永享太平。
當今之世,國泰民安,科技日進,文化繁榮。然發展之途,豈無曲折?
有年,天災忽降,洪水氾濫,淹田毀屋。鄉人驚惶,然未失鬥志。政府速遣援救之隊,攜糧藥以濟災民。眾志一心,築堤抗洪,晝夜不息。其間,有青年奮勇當先,累倒堤上而不言退;有老者獻計獻策,以其經驗指引眾人。經月餘,洪水漸退,家園雖損,人心未散。
繼而重建之務起,四方支援,物資紛至。能工巧匠,共築新屋;農者復耕,荒地再綠。學校、醫院亦得重修,更勝往昔。
又數年,經濟騰飛,鄉人多離鄉赴城,謀求生計。城中工廠林立,商貿繁盛。然鄉村亦未廢,興特色之業,植優產之糧,引遊客以賞田園之美。
時有學者歸鄉,見鄉俗有變,憂心傳統文化之漸失。遂立書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