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光緒之路:系統掌權 > 第41章 科技聯盟的建立與推廣

第41章 科技聯盟的建立與推廣(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穿越隋末,系統降臨人在古代,隨身有座現代都市史上最強駙馬爺從門吏開始光宗耀祖皇帝女兒身,開局欺君犯上重生悍卒:開局官府發媳婦皇后的貼身侍衛嫌我功高震主,我黃袍加身你哭啥?一覺醒來我在龍椅上了四合院:跟大孝子斷親,娶婁曉娥三國:被義父背刺,我反手篡位從小縣令到主宰萬界寒門入仕,朝登天子堂暮做逍遙官明末:懶漢的逆襲人生重生太子,開局竟勸弟弟們搶皇位諸天穿越,從慕容復開始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從霸主尼多王開始傲視群雄水滸:開局買下樑山,造反不招安三國如煙

在文化同盟成功推行後,張宇意識到單憑文化無法保證清朝的長久統治和東亞共榮圈的穩固。要在不斷變遷的全球格局中佔據一席之地,還必須透過科技振興國家,為東亞帶來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因此,張宇計劃推動“東亞科技聯盟”的建立,推動全區域的技術進步,拉近東亞與西方列強之間的科技差距。

東亞科技研究院的設立

張宇深知,要實現科技的快速發展,必須聚集人才和資源,於是在北京設立了“東亞科技研究院”,這是一座擁有最先進設施的科研機構,由清朝出資,聯合朝鮮、日本等國共同運營。研究院內設有多種學科的實驗室,從化學、物理到農業、醫學,涵蓋各領域的研究方向。張宇還特別建立了一個“西學研究部”,專門負責翻譯和研究西方最新的科技成果,以便學習和應用。

為了吸引人才,張宇向東亞各國招募了一批學術精英和技術能手,並給予他們豐厚的待遇和科研支援。尤其是在東洋學者的參與下,東亞科技研究院很快匯聚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成為東亞科學研究的中心。研究院不僅培養技術人才,還定期派遣代表前往西方學習最新技術,以加快東亞的科技進步。

重點技術攻關:火器與鐵路

張宇優先集中精力于軍事科技的提升,尤其是火器的改良。東亞科技研究院在張宇的指示下開展了火器製造技術的攻關,並從西方進口部分先進火器用於研究。經過數月的實驗,研究院的科學家們成功研製出了一款火力更強、精準度更高的步槍,被命名為“東風一號”。這種步槍很快裝備清軍精銳部隊,大幅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在基礎設施方面,張宇大力推行鐵路建設,他意識到鐵路不僅能提高各地的物資運輸效率,還能增強清朝對東亞地區的控制力。為此,張宇特地從歐洲聘請了一批工程師,協助設計並建設一條貫穿清朝及朝鮮、日本的重要鐵路幹線。鐵路不僅連線了主要城市,還能快速運送軍隊和物資,極大地提高了清朝的軍事機動性和經濟流通能力。

農業科技的普及:糧食增產計劃

張宇深知要維持東亞各國的民心,糧食的自給自足是關鍵。為此,東亞科技研究院專門成立了農業部門,研究如何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科研人員針對各國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研發出了適應性更強的水稻和小麥品種,並推廣一系列先進的耕作技術,包括灌溉系統改良、輪作制度的引入等。

透過這些農業科技的推廣,東亞各地的糧食產量大幅提升。尤其在旱災頻發的朝鮮半島,改良後的水稻品種使當地的糧食供應更加穩定,減少了饑荒的發生。這種糧食增產計劃不僅改善了東亞地區的民生,也增強了各國對清朝的認同感和依賴性,進一步鞏固了共榮圈的內部團結。

衛生與醫學的改進:東亞公共衛生體系

在張宇的命令下,東亞科技研究院開始研究西方的醫學技術,尤其是疫苗的研製和公共衛生管理。他明白,東亞地區的人口密集,衛生條件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穩定與民眾的生活質量。於是,他在東亞各主要城市建立了公共衛生管理機構,負責防疫、醫療服務和衛生教育。

東亞科技研究院的醫學部門透過學習西方的疫苗技術,成功開發出針對天花和霍亂的疫苗。這一成就使得清朝在東亞共榮圈內率先實現了疫病的控制,各成員國紛紛效仿。張宇還推行了清潔用水、廢棄物處理等一系列衛生措施,極大地改善了城市的衛生狀況。這些醫療和衛生的改進使得東亞的整體壽命和健康水平顯著提升,進一步加強了人民對張宇統治的認可。

科技聯盟的影響力擴大:吸引西方目光

東亞科技聯盟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列強的警覺,英國和法國尤其關注東亞在火器和基礎設施上的快速發展。他們意識到,清朝不僅在文化上取得了領導地位,更在科技上取得了顯著進步,這將對他們在亞洲的利益構成威脅。於是,西方國家開始對清朝施加各種壓力,包括貿易限制、科技封鎖,甚至是間諜活動,試圖遏制東亞的崛起。

然而,張宇對這些壓力並未妥協,反而積極推動“自主研發計劃”,減少對西方的技術依賴。他在東亞科技研究院設立了“自主創新基金”,鼓勵各國科研人員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成果,以提升東亞的科技自給率。研究院內許多年輕科學家受到張宇的鼓舞,投身於東亞科技的自主研發,為清朝和東亞共榮圈帶來了更多的技術創新。

東亞科技聯盟的精神:合作共贏

張宇在聯盟的成立之初便提出了“合作共贏”

目錄
超級藥材大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