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第1/3 頁)
一、七律詩詞對《周易哲學視角下的〈三國演義〉第 111 回解析》的表述:
(一)《〈三國演義〉第 111 回解析》
三國風雲動乾坤,鄧姜智鬥計紛紜。
否卦閉塞姜維困,坤厚鄧艾謀算深。
諸葛誕義抗強權志,乾剛浩氣耀星辰。
周易哲理蘊其中,命運無常人性真。
忠義交織波瀾起,歷史畫卷展繽紛。
(二)詮釋:
這首詩以七律的形式,圍繞《三國演義》第 111 回的情節和周易哲學的視角進行了描述,展現了其中的智謀、忠義以及命運的變幻等元素。
首聯:“三國風雲動乾坤,鄧姜智鬥計紛紜”,描繪了《三國演義》中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以及鄧艾與姜維智謀相爭的複雜局面。
頷聯:“否卦閉塞姜維困,坤厚鄧艾謀算深”,透過“否卦”來解釋姜維陷入困境,而鄧艾以“坤卦”所代表的沉穩和深厚智謀取勝。
頸聯:“諸葛誕義抗強權志,乾剛浩氣耀星辰”,突出了諸葛誕秉持忠義,反抗強權的氣概,如“乾卦”所象徵的剛正不阿。
尾聯:“周易哲理蘊其中,命運無常人性真。忠義交織波瀾起,歷史畫卷展繽紛”,強調了周易哲學在其中的蘊含,體現了命運的無常和人性的真實,以及忠義相互交織所掀起的波瀾,展現了《三國演義》豐富的歷史畫卷。
(三)《三國演義》第111回回目: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經典梗概:
姜維伐魏失敗:姜維在鍾提商議伐魏之事,認為此時有諸多可勝之機,不顧夏侯霸的勸阻執意出兵。他留下鮑素屯兵於祁山谷口以虛張旗號,自己則率大軍偷出董亭徑襲南安。然而,鄧艾識破姜維計謀,提前在武城山設伏。姜維至武城山前,雖對鄧艾可能的防備有所疑慮,但還是中了埋伏,前軍大敗。之後姜維又欲取上邽,行至段谷時再次遭遇鄧艾、師纂、鄧忠三路夾攻,蜀兵大敗,幸得夏侯霸引兵殺到,才救了姜維。最終,姜維退回漢中,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司馬昭自為天下兵馬大都督,在朝廷作威作福,常懷篡逆之心。其心腹賈充以慰勞出征軍士為名到淮南試探諸葛誕,諸葛誕怒斥賈充,並得知司馬昭已令人送密書給揚州刺史樂綝。於是,諸葛誕捉來使拷問後大怒,斬了來使,起兵殺奔揚州,後又將兒子送到東吳做人質,借東吳兵力義討司馬昭。
主要人物:
姜維:蜀漢將領,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多次北伐曹魏。本回中因急於伐魏,被鄧艾識破計謀,遭遇大敗,凸顯出其雖有勇略,但在智謀上稍遜一籌。
鄧艾:曹魏將領,富有謀略,對姜維的用兵之道瞭如指掌,提前做好佈局,成功擊敗姜維,展現出其出色的軍事才能。
諸葛誕:諸葛亮的族弟,在曹魏歷任重職,見司馬昭懷有篡逆之心,便起兵討伐,是一個忠義之士。
司馬昭:曹魏權臣,掌握大權,作威作福,懷有篡逆之心,是本回中引發諸葛誕討伐的關鍵人物。
賈充:司馬昭的心腹,為司馬昭打探各方態度,在本回中充當了司馬昭與諸葛誕之間的導火索。
經典情節:
鄧艾伏兵破姜維:姜維出兵後,鄧艾根據哨馬情況判斷出姜維的真實意圖,提前在武城山和段谷設下伏兵。當姜維到達武城山時,山上突然殺聲大震,魏兵從山上殺下,姜維前軍大敗。後來姜維行至段谷,又遭鄧艾等三路夾攻,損失慘重。此情節充分展示了鄧艾的智謀和姜維的輕敵。
諸葛誕斬來使起兵:賈充以勞軍之名試探諸葛誕,諸葛誕得知司馬昭的意圖後,斬了來使,起兵殺奔揚州,展現出他的忠義和果斷。
經典詩句:本回中似乎沒有特別經典且流傳廣泛的詩句。
經典典故:文中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的情節可與歷史上諸多忠臣義士討伐逆賊的典故相呼應,如東漢末年曹操討伐董卓等,體現了忠義之士對亂臣賊子的反抗精神。
中心思想:
一方面,透過姜維再次北伐失敗的情節,反映出蜀漢後期在軍事上的困境以及姜維在指揮作戰方面的不足,暗示了蜀漢政權的逐漸衰落。
另一方面,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的情節,表現出在曹魏政權內部,仍有忠義之士對司馬昭的篡逆行為表示不滿和反抗,凸顯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動盪和人心的向背。同時,也為後續曹魏政權內部的鬥爭以及西晉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