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瀕湖脈學》九(第1/2 頁)
散脈的脈象呈現出大而散的特點,彷彿楊花在空中散漫飛舞,沒有固定的規律和秩序。它的脈象來勢不定,去勢也難以整齊劃一,就像沒有頭緒的絲線一般。
在《經脈》中,散脈被描述為有表無裡,渙漫不收。崔氏則認為它沒有統一的紀律和約束,至數也參差不齊,有時來勢多而去勢少,有時去勢多而來勢少,整個脈象呈現出渙散不收的狀態,就像楊花散漫的景象。柳氏也指出,散脈的脈象如同柳樹枝條般柔軟散漫。
戴同父說:心脈浮大而散是正常的脈象,而肺脈短澀而散也是平脈。然而,如果心脈耎散,就會出現怔忡的症狀;肺脈耎散則會導致出汗。此外,肝脈耎散會引起溢飲,脾脈耎散會導致胻腫,這些都是病脈。而腎脈耎散則是各種疾病的脈象,代散則是死脈。《難經》中說,散脈單獨出現時是危險的脈象。柳氏則說:散脈是氣血俱虛、根本脫離的脈象。產婦出現散脈意味著生命的誕生,而孕婦出現散脈則可能導致流產。
從脈象的形態來看,散脈就像楊花在空中隨意飄散,沒有固定的方向和節奏。它的脈象來去無常,難以捉摸,就像風中的柳絮一般。在相類詩中,散脈與濡脈相似,都呈現出散漫無拘的特點,但濡脈的脈象更為柔軟,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細綿。此外,浮而遲大的脈象被認為是虛脈,芤脈則是中間空虛而兩邊有實的脈象。
從主病的角度來看,左寸出現散脈可能表示怔忡,右寸出現散脈則可能導致出汗。溢飲的症狀與左關的耎散脈象相對應,右關的耎散脈象則與胻腫有關。如果散脈出現在兩尺,可能意味著生命的終結,魂魄也將隨之消散。
細脈,比微脈還要細小一些。它常常呈現出細直而且柔軟的特點,就好像絲線輕輕地觸碰手指一般。這一描述出自《脈經》。
在《素問》當中,則將其稱之為“小”。王啟玄對此解釋道:這種脈象如同蓬鬆的細絲,以此形容它的柔和纖細。
然而,《脈訣》裡卻說:細脈的往來極其微弱。這樣一來,反而使得微脈看起來比細脈更大了,這顯然與經典醫籍中的說法相互矛盾。
從脈象的具體特徵來看,細脈來時連綿不斷,猶如絲線般細微,手指按上去感覺深沉且沒有斷絕的時候。在春夏季節,如果年輕人出現這種脈象,則往往不太有利;相反,到了秋冬時節,對於年老體弱之人而言,卻是較為適宜的。
再看與之相似的脈象,有微脈和濡脈等。
至於細脈所主的病症,通常反映出血氣衰弱的情況。各種因虛弱勞損以及情緒失調所導致的疾病,都可能會表現出細脈。如果不是因為溼氣侵襲腰部和腎臟,那很有可能就是陽氣精華外洩所致。
當寸部出現細脈時,可以知道患者容易頻繁嘔吐;當細脈出現在關部時,則表明腹部脹滿,胃部呈現虛弱之象;若是尺部顯現細脈,那麼一定是丹田寒冷,同時還可能伴有洩瀉、痢疾、遺精等症狀,被稱為脫陰之症。
正如《脈經》所說:細脈意味著血液減少、氣息衰弱。如果出現這樣的證候,病情發展還算順利;反之,則屬於逆勢,預後不佳。所以,吐血和鼻出血的患者倘若能呈現出沉細的脈象,尚有生機;但要是由於憂愁勞苦過度而導致脈象變細,那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伏脈,乃是一種脈象,其特點為重按至骨,指下才會有輕微的搏動。這種脈象在《脈經》中有詳細記載。然而,《脈訣》中卻有錯誤的描述,稱尋之似有,定息全無,這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
從體狀詩來看,伏脈需推筋著骨才能尋到,指間的搏動隱隱而深。在傷寒病中,若出現伏脈,往往表示陽氣即將得到解除,即將出汗。而在厥逆和臍疼等病症中,則表明屬於陰證。
與沉脈相類似,伏脈也需要仔細辨別。在主病詩中,伏脈主要與霍亂、嘔吐、腹痛、宿食停滯、積聚、老痰等病症相關。此外,若食鬱於胸中,雙寸脈也會呈現伏脈。
在傷寒病中,若一手脈伏,稱為單伏;若兩手脈伏,則稱為雙伏。此時,不能僅僅因為脈象呈現陰證就誤診,實際上這可能是火邪內鬱,陽氣不得發越所致,屬於陽極似陰的情況。因此,在治療時,需要讓患者大汗淋漓,才能使病情得到緩解,就如同久旱逢雨,天地間陰氣瀰漫,雨後萬物復甦一般。
此外,夾陰傷寒也會出現伏脈。這種病症是由於體內先有伏陰,又外感寒邪,導致陰盛陽衰,四肢厥逆,六脈沉伏。此時,需要使用姜附等藥物,並艾灸關元穴,才能使脈象恢復正常。若太溪和衝陽等穴位都沒有脈象,則表示病情極為嚴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