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礦山改造的專案(第1/2 頁)
那次偏遠山區的礦山改造專案,猶如一座巍峨險峻的高峰,既充滿了重重挑戰,又承載著他對家鄉、對礦業發展的熾熱希望,成為他成長路上最為關鍵且刻骨銘心的攀爬之旅。
彼時,林光宇還在大學就讀礦業工程專業,憑藉著平日裡紮實的專業積累與對實踐機會的熱切渴望,當聽聞學校承接了偏遠山區小型礦山改造專案時,他毫不猶豫地主動請纓。他深知,這不僅是一次難得的鍛鍊契機,更是自己朝著改變家鄉礦業困境目標邁進的重要一步。
初到礦山,眼前的景象仿若一記沉重的悶拳,狠狠擊中了他的心窩。那粗放式的巨大采礦裝置,像是從上個時代遺留下來的鋼鐵巨獸,張牙舞爪卻又破敗腐朽地矗立在原地。它們因長期缺乏精細維護,機身滿是鏽跡,零件鬆動,運作起來發出令人揪心的嘎吱嘎吱聲響,彷彿是在痛苦地呻吟。周邊的環境更是慘不忍睹,開採過後的山體千瘡百孔,像是被戰火肆虐過的戰場。山上原本鬱鬱蔥蔥的植被,如今所剩無幾,僅存的幾株枯草在風中瑟瑟發抖,似乎在訴說著往昔的繁茂與當下的淒涼。裸露的土地毫無遮擋,每逢暴雨傾盆,泥水裹挾著沙石洶湧而下,沖毀了山下大片的農田與簡陋的房屋,讓當地居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面對這般複雜棘手的狀況,林光宇的眼神卻愈發堅定,沒有絲毫退縮之意。他深知,若想徹底改變現狀,必須全方位、系統性地制定改造方案。
一方面,林光宇果斷決定引入先進的小型化、智慧化採礦器械。這些新型裝置仿若科技孕育出的精巧精靈,與傳統的粗放式大型裝置形成鮮明對比。它們體積小巧卻蘊含著巨大能量,利用高精度的感測器與智慧化操控系統,能夠精準定位礦石資源,如同一位位經驗老到的礦工,“下手” 穩準狠,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邊巖體的不必要破壞,從而大幅提高開採精準度與效率。為了讓這些新裝置順利落地生根,林光宇不辭辛勞地與廠家反覆溝通協商,確保裝置的選型、安裝除錯等環節萬無一失。他親自參與裝置的組裝工作,在塵土飛揚的礦山現場,手把手指導工人操作,耐心解答他們的每一個疑問,直至工人們熟練掌握新技術。
另一方面,生態修復計劃的設計與實施同樣刻不容緩。林光宇帶領團隊成員,翻山越嶺,對礦山周邊的地質、土壤、氣候等條件進行細緻入微的勘察。他們採集土壤樣本,分析其中的養分含量與酸鹼度;觀察風向與降水規律,尋找最適宜的植被品種。經過無數個日夜的鑽研,一份詳細且針對性極強的生態修復藍圖徐徐展開。他們計劃種植耐旱、耐寒且根系發達的草本植物與灌木,以此來穩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在種子播撒的季節,林光宇扛著工具,與當地村民一同上山,揮汗如雨地刨坑、播種、澆水。看著一包包種子被小心翼翼地埋入土地,他彷彿看到了未來礦山綠意盎然的模樣。同時,為了確保植被的成活率,他們還建立了長期的養護監測機制,定期巡查,及時補種,為礦山的生態復甦保駕護航。
與此同時,礦工的安全問題始終如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牽動著林光宇的心。他深知,這些樸實憨厚的礦工兄弟,是礦山發展的核心力量,他們的生命安全容不得半點馬虎。於是,林光宇精心組織了全面且深入的安全培訓課程。他邀請行業內資深的安全專家前來授課,透過真實生動的案例分析、觸目驚心的事故影片,讓礦工們深刻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在模擬演練環節,林光宇親自示範,教礦工們如何正確佩戴安全防護裝備,如何在緊急情況下迅速逃生。他還對礦山的安全防護設施進行了全面升級,增設了緊急避難硐室、智慧氣體監測報警系統等,確保每一位礦工在井下作業時都能有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
然而,方案的實施過程遠非一帆風順,荊棘載途,困難重重。資金短缺仿若一道難以逾越的溝壑,橫亙在專案前進的道路上。購買新裝置、引進新技術、開展生態修復以及組織安全培訓,無一不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援。林光宇四處奔走,跑遍了當地的銀行、政府部門以及相關企業,一次次誠懇地闡述專案的意義與前景,希望爭取到資金援助。在被一次次拒絕後,他沒有氣餒,而是不斷最佳化專案方案,調整預算,終於打動了幾家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獲得了首批啟動資金。
技術難題也接踵而至,新裝置與礦山複雜地質條件的適配性問題、生態修復過程中的植被成活率難題等,像一個個頑固的堡壘,等待攻克。林光宇與技術專家們一頭扎進實驗室,查閱海量資料,反覆進行模擬實驗。他們常常廢寢忘食,為了一個資料的準確性爭論得面紅耳赤。經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