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第2/5 頁)
宙萬物執行的規律與變化之道。同時,這也提醒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與變化時,要學會以周易哲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順應自然規律,保持內心的平衡與和諧。
在人生的舞臺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像魯智深一樣,面臨著內心的掙扎與外部的挑戰。而周易哲學,就像一盞明燈,為我們指引著前進的方向。讓我們在周易哲學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對生活的起伏與變化,走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二、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面深度解析“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
陰陽之道
魯智深的大鬧與趙員外的重修,體現了陰陽的相互作用。大鬧是陽剛的表現,而重修則是陰柔的努力,兩者共同構成了故事的動態平衡。
剛柔並濟
魯智深的性格剛猛豪放,代表了“乾”之剛健;趙員外的重修則體現了“坤”之柔順。兩者剛柔相濟,展現了周易哲學中和諧共生的理念。
變化與常道
故事中發生的變化,如魯智深的行為和文殊院的重修,體現了周易中的“變易”思想。但其中也蘊含著不變的道義和規律,即“常道”。
五行相應
可以將魯智深的性格與行為與五行中的“火”相聯絡,而文殊院的環境則與五行中的“土”相關。火土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故事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衡與失衡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導致了暫時的失衡,但最終透過各種情節的發展又逐漸恢復平衡,體現了周易中對平衡與和諧的追求。
三、關於“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經典詩句:
1. 原著中的詩句:
“躲難逃災入代州,恩人相遇喜相酬。只因法網重重布,且向空門好好修。打坐參禪求解脫,粗茶淡飯度春秋。他年證果塵緣滿,好向彌陀國裡遊。”
這首詩概括了魯智深因躲避災禍到了代州,與恩人趙員外相遇,而後進入佛門修行的背景和願景,為後續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也體現出一種命運的無奈和對未來的期許。
2. 後人創作的相關詩句:
“今日相逢,豈不是、舊時模樣。臨別後、深恩欲報,夙緣未忘。法陣重重誰可解,空門寂寂人堪傍。望白雲、縹緲鎖青山,嵯峨壯。”
此句中“今日相逢,豈不是、舊時模樣”有一種故人重逢後的感慨,“法陣重重誰可解,空門寂寂人堪傍”則描繪出魯智深陷入法網困境後,在空門中尋找寄託的情景,與故事背景相契合,最後“望白雲、縹緲鎖青山,嵯峨壯”又營造出一種宏大的意境,暗示了魯智深的豪邁性格與五臺山的雄偉壯觀形成的對比。
“醉歌曲,真疏放。健言語,多虛誑。更貪番酒盞,餘生風浪。寺院都無清淨地,江湖尚有花和尚。但文殊、院已不能留,將何往。”
這幾句生動地刻畫了魯智深豪放不羈的性格,“寺院都無清淨地,江湖尚有花和尚”更是點出了魯智深的性格與寺院的清規戒律之間的衝突,以及他無法真正融入佛門的處境,也預示了他後續大鬧五臺山的情節。
四、與“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相關的經典俗語或歇後語:
1.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不受拘束:這個歇後語體現了魯智深豪放不羈、不受佛門清規戒律束縛的性格特點。他在五臺山喝酒吃肉、打壞佛像等行為,與出家人應有的行為規範大相徑庭,所以用“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不受拘束”來形容那些行為不受常規限制、自由散漫的人或行為。
2. 趙員外重修文殊院——花錢消災:趙員外送魯智深到五臺山出家,一方面是為了幫助魯智深躲避官府的追捕,另一方面也是為自己積德。而重修文殊院可以看作是他對寺院的一種補償和付出,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來消除可能存在的災禍或不好的影響。所以“趙員外重修文殊院——花錢消災”這個俗語反映了一種透過付出金錢或物質來換取平安、消除災禍的心態或行為。
3. 五臺山來了個魯智深——亂了佛門:魯智深的性格和行為與佛門的莊重、寧靜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他的到來打破了五臺山的平靜,讓僧人們感到不安和困擾。這句歇後語形象地表達了一個外來因素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和穩定的情況。
4. 魯提轄進五臺山——改了行也不安分:魯提轄原本是個軍官,後來出家做了和尚到了五臺山,但他依然保持著原來的火爆脾氣和豪放性格,在寺院裡無法安心修行,經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