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第1/5 頁)
七律詩《周易哲學視角下的文殊院重修與魯智深大鬧五臺山》:
《周易哲思映五臺》
文殊院復見坤德,魯智深狂顯乾剛。
周易玄機藏妙理,江湖軼事蘊滄桑。
大鬧五臺陰陽變,重修禪地道義彰。
乾坤永珍心中悟,智慧光芒照遠航。
詮釋:
詩的首聯“文殊院復見坤德,魯智深狂顯乾剛”,指出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體現了“坤”的柔順品德,而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則展現了“乾”的剛猛剛強。
頷聯“周易玄機藏妙理,江湖軼事蘊滄桑”,表達了周易哲學中蘊含的深奧道理,以及這個故事所包含的豐富歷史與經歷。
頸聯“大鬧五臺陰陽變,重修禪地道義彰”,描述了魯智深的行為導致五臺山的陰陽變化,同時也彰顯了重修文殊院所體現的道義。
尾聯“乾坤永珍心中悟,智慧光芒照遠航”,強調從周易哲學和這個故事中領悟到的乾坤永珍的智慧,將如光芒般照亮未來的道路。
整首詩以周易哲學為視角,深入剖析了“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這一情節,展現了其中蘊含的哲理和深意。
一、《周易哲學視角下的文殊院重修與魯智深大鬧五臺山》
在《水滸傳》中,“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這一情節充滿了戲劇性與深意。而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視角來審視這一故事時,會發現其中蘊含著更為豐富的內涵與啟示。
周易哲學,是中國古老智慧的結晶,它以陰陽變化、五行生剋為核心,探討著宇宙萬物的執行規律與變化之道。在趙員外重修文殊院與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周易哲學的諸多體現。
首先,我們來看看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這一情節。文殊院,作為佛教聖地,代表著一種精神的寄託與淨化。趙員外的重修之舉,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可以視為一種對“坤”德的踐行。“坤”者,順也,承載也。趙員外以其財力與善心,承擔起了修復文殊院的責任,體現了一種柔順、寬厚的品德。這與周易中強調的順應自然、順應時勢的理念相契合。
而魯智深的出現,則為這個故事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魯智深,一個性格豪爽、不拘小節的人物,他的大鬧五臺山,看似是一種破壞與混亂,但從更深層次來看,也反映了一種對既有秩序的挑戰與突破。在周易哲學中,“乾”代表著剛健、進取與創新。魯智深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對“乾”德的一種體現。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打破了五臺山的寧靜,展現了一種敢於突破常規、追求自由的精神。
然而,魯智深的大鬧五臺山並非是毫無緣由的。他的行為背後,蘊含著他內心的矛盾與掙扎。他本是一個率性而為的人,但在五臺山的清規戒律下,他感到了束縛與壓抑。這種矛盾,正是周易哲學中陰陽相互作用的體現。在魯智深的內心世界中,既有剛健進取的“乾”性,又有柔順服從的“坤”性,兩者相互衝突,導致了他的行為表現。
五臺山的僧人們,對於魯智深的行為,採取了不同的態度。有些僧人對他進行規勸與教導,試圖讓他迴歸正道;而有些僧人則對他持排斥與敵視的態度。這種不同的態度,也反映了周易哲學中陰陽相互轉化的道理。在面對魯智深這樣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人物時,不同的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那些能夠以寬容、理解的心態對待他的僧人,最終可能會化解他的戾氣,使其走上正道;而那些採取強硬手段的僧人,則可能會加劇矛盾,導致更嚴重的衝突。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五行生剋的原理在起作用。魯智深的性格與行為,與五行中的“火”相契合。火具有熱烈、衝動的特點,這與魯智深的性格十分相似。而五臺山的環境與氛圍,則與五行中的“土”相關。土具有穩定、厚重的特性,這與五臺山的宗教氛圍相呼應。火與土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魯智深與五臺山之間產生了一系列的衝突與糾葛。
此外,從整個故事的發展來看,也體現了周易哲學中“變易”的思想。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化之中,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趙員外重修文殊院,是一種變化;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也是一種變化。而這些變化,又推動著故事的發展,使其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情節與內涵。
透過對“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這一情節的周易哲學深度解析,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這個故事所蘊含的智慧與哲理。它不僅展現了人性的複雜與矛盾,也揭示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