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要離(第1/2 頁)
一、簡介
要離,讀作yāo li,是春秋時期吳國的一名著名刺客,生活在吳王闔閭的時代。他的名字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主要因為他成功地刺殺了慶忌,一位對吳國政權構成嚴重威脅的勇士。要離的事蹟不僅體現了春秋時期刺客文化的特點,還反映了當時政治鬥爭的殘酷與複雜。本文將詳細探討要離的生平、主要影響、軼事典故以及後世紀念,力求還原這位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
二、人物生平
1、出生與早年經歷
要離的出生年份不詳,但根據歷史記載,他死於公元前513年。他出生在吳國,父親是一名職業刺客,這或許為他日後成為刺客埋下了伏筆。要離本人則是一名屠夫,身材瘦小,僅五尺餘,腰圍一束,形容醜陋,但力大無窮,是當時有名的擊劍能手。他不僅武藝高強,還足智多謀,以捕魚為業,居住在無錫鴻山的山北。至今,在無錫鴻山的東邊有要潭河,西南角有要家墩,傳說是要離捕魚、曬網的地方。
2、苦肉計與刺殺慶忌的準備
要離的生平事蹟主要記載於《吳越春秋》卷四《闔閭內傳》中。據記載,吳王闔閭在即位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13年,決定派遣要離去刺殺慶忌。慶忌是吳王僚的兒子,因吳王闔閭篡位而流亡在外,籌集兵力,準備攻打吳國,奪回王位。慶忌的勇武和威望對闔閭的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在吳國朝堂上,伍子胥極力推薦要離為將,要離也毛遂自薦,表示願意去殺死慶忌。然而,慶忌疑心極重,吳王擔心要離不能成功。於是,要離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苦肉計。他請求吳王殺死他的妻兒,並斷其一臂,以消除慶忌的疑心。吳王起初不同意,但要離堅持說,一個戰士不應享受家庭的溫暖,並請求吳王在他回來後厚葬其家人。吳王被要離的忠誠所感動,最終同意了這一計劃。
在朝堂上,吳王闔閭故意貶低要離,稱他“力不如小兒”,並拒絕了他的請求去討伐楚國。要離則反駁說,吳王如果不為伍子胥報仇雪恨,就是不仁慈。吳王聽後大怒,命令武士將要離推出去斷其右臂,然後投入監獄,同時抓捕了他的妻子。吳國的大臣們都不知道這一計劃的真相。
隨後,伍子胥設計讓要離越獄逃走,吳王再次震怒,下令殺死要離的妻子,並焚燒、棄屍於鬧市。這一系列事件為要離投奔慶忌並獲取其信任鋪平了道路。
3、成功刺殺慶忌
要離得知慶忌避難在衛國後,便前往投奔。慶忌最初對要離無法信任,但看到他斷臂且妻子被殺,便相信了他,並任命他為心腹,負責訓練士卒,修治舟艦,準備討伐吳國。
終於,公子慶忌率兵乘船伐吳。要離利用慶忌對他的信任,建議慶忌親自坐在戰艦的船頭以鼓舞士氣。慶忌聽從了要離的建議。在一次強風颳來時,慶忌的戰船搖晃不定,要離抓住這個機會,藉著顛簸搖晃之勢以短矛刺中慶忌。短矛透入心窩,穿其後背而出。身受重傷的慶忌此刻才醒悟要離斷臂的真正目的,但他仍忍著劇痛,單手提著要離,把他的頭投入水中三次,然後又把淹得半死的要離橫放到自己的膝蓋上,大笑著對他說:“天下居然有像你這樣的勇士,竟然能用這種苦肉計來刺殺我啊!”
慶忌身邊的衛士衝上來要將要離碎屍萬段,但慶忌阻止了他們,稱要離是天下少有的勇士,不能一天之內殺死兩個勇士。慶忌因傷勢過重,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便囑咐衛士們不要殺死要離,可以放他回吳國,以表彰他對主人的忠誠。說完,慶忌把要離扔到甲板上,自己抽出刺穿身體的短矛,當時血流如注而死。
4、自殺身亡
要離在刺殺慶忌後,雖然得到了慶忌的寬恕,但他深知自己已無法容於世。他舉身投水自殺,但被慶忌手下的衛士們救起。衛士們勸他快回吳國領賞,但要離因不願接受封賞,最終自刎而亡。吳王闔閭得知要離的死訊後,親自迎接他的遺體,並欲重重賞賜,但要離已無法再接受任何榮譽。
三、主要影響
1、政治影響
要離刺殺慶忌是春秋時期的一件重大事件。慶忌的離世不僅消除了吳國發展的不穩定因素,還使當時百姓避免了可能因戰亂而顛沛流離的生活。這一事件對於穩定吳國政權、維護百姓安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它也體現了春秋時期政治鬥爭的殘酷和複雜,以及刺客在政治鬥爭中的重要作用。
2、文化影響
要離的故事在後世廣為流傳,成為了中國古代刺客文化的經典案例之一。他的勇武、智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