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范雎(第1/3 頁)
一、簡介
范雎(生卒年不詳),亦作範且,字叔,戰國時魏國芮城(今山西芮城)人。他是中國戰國時期秦昭王的重要謀臣、政治家、縱橫家、軍事謀略家。范雎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曾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戰略基礎。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遭受冤屈、死裡逃生到青雲直上、成為秦相,再到最終的激流勇退,范雎的故事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佳話。
二、人物生平
1、早年生活與冤屈
范雎出生於魏國的一個普通家庭,自幼便展現出過人的才智和遠大的志向。他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對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都有著濃厚的興趣。然而,儘管他才華橫溢,但在魏國卻一直未能受到重用,只能在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下做事,擔任舍人一職。
在須賈門下,范雎雖然地位卑微,但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努力,逐漸贏得了須賈的信任和賞識。然而,命運卻對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燕將樂毅率領燕、楚、魏、趙、韓五國兵馬攻破齊國都城臨淄,齊國僅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城池。魏王為防齊國報復,派遣須賈出使齊國議和。范雎以舍人的身份隨同前往。
在齊國,范雎憑藉自己的辯才為須賈解圍並維護了魏國的尊嚴。然而,回國後他卻遭到了須賈的誣陷和魏相魏齊的嚴刑拷打。原來,須賈在齊國時因受到齊王的責難而無言以對,是范雎挺身而出仗義執言才為他解了圍。但須賈卻因此心生嫉妒和怨恨,回國後向魏齊誣告范雎通齊賣魏。魏齊大怒之下命人將范雎打得遍體鱗傷、幾乎喪命。范雎在絕望中裝死才得以逃脫。在好友鄭安平的幫助下他改名張祿逃往秦國。
這一段經歷對范雎來說無疑是一段痛苦的回憶。他遭受了無端的冤屈和殘酷的折磨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相反他更加堅定了要出人頭地、報仇雪恨的決心。
2、入秦之路與青雲直上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出訪魏國。鄭安平趁機將范雎推薦給王稽。王稽見范雎相貌不凡、談吐不俗便與他交談起來。經過一番交談王稽發現范雎確實是個賢才便決定帶他一同回秦國。
途中范雎展現出了他的機智和謹慎。當他們經過秦國權臣穰侯的封地時范雎故意裝作不認識穰侯的樣子避免與他接觸。穰侯見范雎衣著寒酸、相貌普通也就沒有在意他。就這樣範雎巧妙地避開了穰侯的盤查成功進入了咸陽。
在咸陽范雎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耐心地等待機會。他深知自己是一個外來者要想在秦國政壇上立足就必須得到秦昭王的賞識和信任。於是他開始四處打聽秦昭王的喜好和性格以及秦國的政治形勢和軍事動態。經過一番調查和了解范雎逐漸摸清了秦昭王的心思和秦國的國情。
終於有一天范雎得到了秦昭王的召見。他向秦昭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認為韓國和魏國與秦國接壤地理位置重要且國力相對較弱是秦國向外兼併發展的首要目標。同時他主張與遠方的齊國和楚國交好避免它們與韓魏結盟共同對抗秦國。這一策略深得秦昭王讚賞范雎因此被拜為客卿。
隨後范雎又向秦昭王進言指出太后擅權和“四貴”(穰侯、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用事的危害。他認為太后和“四貴”掌握了秦國的大權導致秦昭王無法親政這對秦國的政治穩定和發展極為不利。秦昭王採納了他的建議廢除了太后驅逐了穰侯等權臣並任命范雎為相國封於應(今河南平頂山西)號為應侯。
從此范雎在秦國政壇上呼風喚雨、權勢滔天。他推行“遠交近攻”戰略屢敗列國;他整頓內政加強中央集權;他選拔賢才任用能人;他發展經濟增強國力。在他的輔佐下秦國逐漸強大起來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佼佼者。
范雎的青雲直上並非一帆風順。他也曾遭遇過挫折和困難但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一一克服了它們。他深知權力的鬥爭是殘酷的但他更明白只有掌握了權力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因此他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在秦國政壇上穩步前行。
3、輔佐秦昭王與激流勇退
范雎任相期間輔佐秦昭王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就。他推行“遠交近攻”戰略使秦國在對外擴張中屢戰屢勝;他整頓內政加強中央集權使秦國的政治更加穩定;他選拔賢才任用能人使秦國的國力不斷增強。在他的輔佐下秦國逐漸強大起來成為戰國七雄中的霸主。
然而范雎也深知權力的鬥爭是殘酷的。他看到了秦昭王晚年時的猜忌和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