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李牧(第1/3 頁)
一、簡介
李牧(?-前229年),又名李繓,嬴姓,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是中國戰國末期趙國的著名將領。他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非凡的戰略眼光,成功抵禦了匈奴的入侵,保衛了趙國的北部邊境,並在多次與秦國的戰爭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李牧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的軍事實踐和思想對豐富和發展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特別是邊防思想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人物生平
1、大破匈奴
李牧早年事蹟不詳,但他被稱讚為趙國北部邊境的良將,久居趙國北邊代(今河北蔚縣)、雁門(治今山西右玉縣南),防備匈奴。他根據邊防軍事需要,調整地方官吏的設定,使之能適應戰備體制,並將“軍市”收入全部劃歸幕府,充作軍費,以提高邊防官兵的生活水平。他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優待戰士,並狠抓軍隊訓練,提高軍隊戰鬥力。同時,他加強烽火報警及通訊聯絡設施,組建偵察情報網路,以便及時掌握匈奴動態。
在對匈奴作戰方面,李牧採取堅壁清野、養精蓄銳、伺機反擊的方針。他訂出規章說:“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匈奴每次入侵,趙軍都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但匈奴卻認為李牧怯懦,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孝成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孝成王發怒,把他召回,派別人代他領兵。
在李牧離開後的一年多里,匈奴每次來侵犯,趙軍就出兵交戰,屢屢失利,損失傷亡很多,邊境上無法耕田、畜牧。趙孝成王只好再請李牧出任。李牧閉門不出,堅稱自己患病。趙孝成王就一再強使李牧出來,讓他領兵。李牧說:“大王一定要用我,我還是像以前那樣做,才敢奉命。”趙孝成王答應他的要求。
李牧來到邊境後,重申舊約。匈奴好幾年入侵都一無所獲,但又始終認為李牧膽怯。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是無用武之地都願意打一仗。李牧認為反擊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精選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以及善射計程車兵十萬人將他們組織起來演習戰鬥。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放牧的人民滿山遍野。當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時李牧就假裝兵敗故意把幾千人丟棄給匈奴。匈奴單于聽到這種情況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李牧佈下令人難測的陣勢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擊敗匈奴後他趁勢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2、使秦破燕
李牧在邊境取得輝煌勝利後,被調回朝中任職。他曾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的質子。趙悼襄王即位後,廉頗、樂乘相繼離開趙國,田單、趙奢、藺相如等重臣均已去世,於是李牧成為了朝中重臣。趙悼襄王元年(前244年),趙悼襄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次年(前243年),李牧攻下燕國的武遂(今河北徐水西北遂城鎮)、方城(今河北固安南)。
3、兩卻秦軍
肥之戰
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今河北磁縣西南),殺趙將扈輒,號稱“斬首十萬”。趙王遷三年(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二十里),深入趙的後方,造成包圍趙都邯鄲的形勢。危急之下,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進行反攻,大破秦軍於肥(今河北晉縣西)。桓齮逃走。此役後,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番吾之戰
趙王遷四年(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一軍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一軍到了太原攻取狼孟。自鄴進軍的秦軍在北抵南番吾(今河北磁縣)時再度為李牧所大敗。李牧在擊破秦軍的同時南距韓、魏二國保證了趙國的安全。
4、蒙冤而死
李牧雖然一再戰勝秦軍但兵力的損失也是嚴重的“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趙王遷五年(前231年)代地發生大地震。次年(前230年)趙國又發生大旱災。
趙王遷七年(前229年)秦王嬴政在滅亡韓國後大舉興兵伐趙。秦軍分三路進軍:王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