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白起(第1/5 頁)
白起的故事
一、簡介
白起(?-前257年),一稱公孫起,郿邑(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他是中國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白起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出色的戰績,被譽為“戰神”,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輔佐秦昭襄王,屢立戰功,為秦國的統一大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他的結局卻充滿了悲劇色彩,最終被秦昭襄王賜死。
二、人物生平
1、嶄露頭角
白起出生的年代,正是秦國國力日強的時期。秦昭襄王即位後,繼續貫徹商鞅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白起以“善用兵”聞名,並得到新任秦國丞相魏冉的舉薦,逐漸得到了昭襄王的任用。
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秦昭襄王發起攻韓之戰,先派向壽率軍伐韓,後又以左庶長白起取代向壽攻韓,攻打韓國的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這是白起軍事生涯的起點,他在此戰中展現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為日後的輝煌戰績奠定了基礎。
2、伊闕之戰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韓魏以及東周聯軍扼守崤函,以阻秦東進。升為左更的白起率軍先敗東周軍,然後與韓、魏聯軍會戰於伊闕(今河南洛陽南龍門附近)。他採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率先出擊的弱點,先設疑兵同韓軍對陣,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軍;然後集中精銳,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不戰自潰。白起乘勝揮師追擊,擴大戰果,以不到韓魏聯軍一半的兵力,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攻佔伊闕,俘虜魏將犀武(即公孫喜),攻下五城。此戰白起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戰後,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隨後,白起又渡黃河,攻取韓國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以東到乾河(今山西垣曲東)的土地。
伊闕之戰後,白起在秦國軍界的地位更加穩固。他繼續東進,攻取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同時,他還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魏國的垣(今山西垣曲東南),隨後將之歸還魏國,以彰顯秦國的威德。此後,白起又進兵攻佔韓國的手工業區宛(今河南南陽),進一步削弱了韓國的實力。
3、南拔鄢郢
伊闕之戰後,秦國意圖展開南面攻勢,繼續削弱國勢走向衰微的楚國。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司馬錯率秦軍從隴西出發,一舉攻佔楚國黔中郡(今湘西及黔東北)。楚國被迫割上庸(今湖北竹溪東南)、漢北(漢水以北地)給秦。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率數萬秦軍從武關方向大舉攻楚。楚頃襄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國中上下離心,守備虛弱。白起決意死戰,很快深入楚國腹地,先奪取鄧(今湖北襄樊北),逼近楚國郢都北面的戰略要地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鄢是楚的別都,也是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的門戶,勢在必保。楚頃襄王增派楚軍主力拼死守城。白起採取引水灌城的辦法,在鄢城西築起堵水的堨,引西山長谷水(即蠻水,亦稱鄢水)入長渠(後世又稱白起渠),把水從城西灌向城東。楚國軍民溺死數十萬人,楚軍主力受到慘重損失,鄢城也隨之陷落。白起又率軍轉向西南,攻取了位於郢都上游的西陵(即夷陵,今湖北宜昌南),截斷了郢都與巫郡的聯絡。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軍穿插到楚軍背後,大破楚軍,攻佔楚國郢都,下令放火焚燒了在西陵的楚先王陵墓,以打擊楚國的軍心士氣。隨後乘勝向東進兵至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安陸(今湖北安陸南),南攻到洞庭湖及其以南地,楚軍潰不成軍,相繼退卻到城陽(即成陽,今河南息縣西北)、陳(今河南淮陽)。秦國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白起與蜀中郡守張若率軍攻佔了巫郡及江南地區,在此設立黔中郡。
4、屢敗三晉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前276年),白起伐魏,攻取兩城。此後,他繼續東進,與趙、魏等國交戰,屢建奇功。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趙、魏合攻韓國北面的重鎮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韓國向秦求救。昭襄王便派白起、魏冉和客卿胡陽率軍救援韓國。秦軍採取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