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大宋:人間為青天,地府做閻羅 > 第200章 趙禎放權給包拯

第200章 趙禎放權給包拯(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穿越隋末,系統降臨人在古代,隨身有座現代都市史上最強駙馬爺從門吏開始光宗耀祖皇帝女兒身,開局欺君犯上重生悍卒:開局官府發媳婦皇后的貼身侍衛嫌我功高震主,我黃袍加身你哭啥?一覺醒來我在龍椅上了四合院:跟大孝子斷親,娶婁曉娥三國:被義父背刺,我反手篡位從小縣令到主宰萬界寒門入仕,朝登天子堂暮做逍遙官明末:懶漢的逆襲人生重生太子,開局竟勸弟弟們搶皇位諸天穿越,從慕容復開始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從霸主尼多王開始傲視群雄水滸:開局買下樑山,造反不招安三國如煙

大宋是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王朝。

在軍事方面,基於三衙的架構,設立了樞密院,負責掌管軍隊。

政治領域,設定了參知政事一職,以分割相權。

同時,進一步限制了武將的權力,規定在軍隊駐紮之地,必須由文臣來控制軍權。

這一系列措施極大地削弱了武將的權力,使得軍權和政權都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

這樣的制度,確保了大宋的穩定。

但這也直接導致了大宋強幹弱枝的局面,在對外作戰方面,軍隊失去了靈活性和機動性,大大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

這正是大宋在對外戰爭中敗多勝少的根本原因。

正因深知大宋這一致命弱點,包拯才會向皇上請求統領軍隊的自主權。

作為一名統帥,統領大軍在外作戰,若沒有自主權,凡事都要經過朝廷的批准,這樣的戰爭,又如何能夠取得勝利?

能打贏,那才真是見鬼了。

澶淵之戰之所以能打敗遼國,便是因為宋真宗趙恆御駕親征的結果。

要知道,戰爭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戰況那是瞬息萬變。

需要透過具體的戰況作出相應的調整。

而大宋軍權的過度集中,無論大小戰役,都要彙報朝廷,樞密院和兵部再做相應部署。

先不論樞密院和兵部是否真的能作出正確的規劃和戰略部署。

但經過朝廷和戰場之間的往復,戰事早已翻天覆地了。

錯過了戰機,又何來的勝利?

所以,大宋以往在面對強敵時,經常吃大虧。

包拯並不指望趙禎會像他宋真宗一樣御駕親征,他只希望將兵權完全交給自己,他有絕對的信心能打一場勝仗。

這考驗的就是趙禎的魄力,以及對包拯的信任度了。

“包卿想要軍隊的自主權?”趙禎聞言後,遲疑了起來。

要知道,軍權從來都是帝王最為忌憚的地方,更何況還是從五代十國戰亂中崛起的大宋。

五代十國之亂,正是因為武將的權利過重。

乃至大宋建國,也是太祖趙匡胤這個殿前都點檢透過篡奪柴宗訓的大周江山而來。

為了防止黃袍加身的事情再度上演,太祖趙匡胤這才上演了“杯酒釋兵權”這齣好戲,徹底結束了武將專權的局面,使得大宋江山得以穩固。

在大宋帝王的眼裡,任何事情都好商量,可一旦觸碰到軍權,君主對任何大臣都會拿出一百個心來提防,談不上信任感。

哪怕是面對包拯這個妹夫,趙禎其實也做不到完全的信任。

不過情況特殊,更兼包拯只是一介文儒,又是自己的妹夫,再三思量權衡之後,趙禎最終還是決定放權給包拯。

“好,包拯,朕對你可是有十足的信任,你可不要讓朕失望。”趙禎鼓足勇氣道。

“陛下放心,包拯定不負重託!”包拯信誓旦旦地保證,言辭慷慨。

說罷,包拯似是又想到什麼:“不過陛下,在出徵之前,尚需派遣使者出使遼國,穩住大遼。”

遼國和大宋之間雖然和平已久,已經多年沒有發生過大的摩擦。

但這不代表著雙方就相安無事了。

國家之間,利益至上,誰能保證,遼國在大宋出征期間背後捅刀子。

有遼國在背後掣肘,包拯很難做到全身心去對付党項部落。

屆時腹背受敵,大宋可就危險了。

趙禎聞言點了點頭:“包卿所言極是,你放心,朕即刻派遣使者出使大遼。宋遼之間早有盟約,互不侵犯,料想遼國還不至於背信棄義,撕毀盟約,包卿放心出征。”

包拯亦點點頭:“既如此,臣這就著手籌備糧草,擇良辰吉日發兵。”

回到府邸,包拯將請纓出兵之事告知公主。

公主聽得花容失色!

倒不是她不相信包拯的帶兵能力,無論各方面,公主對包拯都有著絕對的信任。

夫妻一場,沒有人比她更瞭解包拯了。

平日裡,包拯便常與她暢談天下大事,對古代的戰爭了然於胸。

她知道,即便包拯從未帶過兵打過仗,也絕非只是紙上談兵,而是有真才實學。

然而,公主所擔心的是大宋現在的國力,不足以支撐大規模戰爭,而且還是主動征討。

大宋自從高粱河戰敗之後,就再也沒有主動發動過戰爭了。

目錄
神域覺醒?我直接宇宙大爆炸重生之白娘子我來了莊子傳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