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戰爭機器,西夏王國(第1/2 頁)
“何為驕兵計?”
李元昊現在對馬元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漢人就是不一樣,腦子裡的陰謀詭計似乎層出不窮啊。
更關鍵的是,他竟然只是大宋一名落榜的書生。
這樣的人才,大宋竟然不善加利用,活該大宋滅亡!
在李元昊看來,這是上天對党項人的恩賜,大夏崛起,乃天命使然。
就聽馬元笑道:“回大王,可讓詐降計程車卒在軍中再散佈流言,極力讚美李士彬,以驕其心。”
“就說大夏就是因為有鐵臂相公存在,所以不敢和他作對,如此一來,李士彬便會放鬆對大夏的警惕,然後我軍乘時攻之,金明寨一舉可破。”
李元昊大喜過望,遂從其言。
一時之間,“党項士卒懼怕鐵臂相公”的言論,開始在金明寨中瀰漫開來。
大宋守將聽到這裡,心裡都倍感有面,更別說李士彬了。
隨著此調愈演愈烈,李士彬也開始飄了起來,瞬間感覺自己就是大宋的守護神,開始變得驕縱。
部下一旦犯點小錯,便隨意鞭打,對詐降的党項士兵,反而重加賞賜,漸漸放鬆了警惕和戒備。
李元昊見計謀得逞,在馬元的建議下,更是火力全開。
一面對李士彬行驕兵之計,另一方面又休書給包拯,表達和談之意,試圖讓大宋徹底放下戒備。
此計雖妙,只可惜打錯了算盤,遇上的是包拯。
包拯豈能看不出李元昊這點小伎倆,所以將計就計。
同樣修書一封與李元昊,表達雙方和談之意。
另一方面,卻積極備戰,加固城防,在各個隘口設定堡壘的同時,積極訓練士卒。
岳飛和林沖訓練騎兵,魯智深和武松訓練步兵。
同時,又暗中提醒李士彬,告知這是西夏的驕兵之計,不可疏忽大意,隨時做好戰鬥的準備。
李士彬這才恍然大悟,假裝驕橫,心裡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以麻痺李元昊,暗中做好防禦工作。
宋夏雙方足足維持了一個多月的寧靜,李元昊為了讓包拯相信他的誠意,沒有發動任何偷襲。
而包拯為了讓李元昊相信自己中計謀,也沒有對西夏做任何攻伐。
宋夏之間以一種極為微妙的狀態,維持了短暫的和平。
李元昊誤以為時機成熟,大宋已徹底放鬆警惕,於是集中優勢兵力,將西夏最為精銳的鐵鷂子軍、擒生軍、衛戍軍、潑喜等常備軍集結西平府,決定一舉拿下金明寨和延州府。
西夏實行的是徵兵制,成年壯丁二丁抽一,編入軍籍。
士兵平時從事生產,或牧馬、或種地、或打造器械,閒暇時訓練,一旦戰時,便由各大部落首領召集出征,靈活自如。
而大宋在軍隊方面,實行的卻是終身制,國家每年的財政稅收,百分之八十都用於養兵,給大宋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徵兵制的實行,大大減輕了西夏的財政負擔,也讓西夏有精力四處作戰。
早在李元昊的爺爺李繼遷時期,党項人便對吐蕃、回鶻和遼國用兵。
到李元昊時期,西夏已擴張了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地盤。
李元昊時期,西夏軍隊已抵達五十萬人。
在全國設定了十二個軍區。
軍隊重點集中在賀蘭山、靈州、興慶府三角地帶,以及邊界地區。
這樣的配置,不但扞衛了首都興慶府,還加強了邊防。
佈防極為合理,內外並重,靈活自如。
而邊防軍隊,配備的是戰鬥力極強的羌兵,稱之為“山訛”,乃邊防主力大軍。
除此之外,李德明和李元昊均推行另一項軍事政策——血夫政策。
何為血夫?
李德明父子為了彌補西夏人口短缺問題,所以不得不在士卒上下功夫。
無論古今,人口始終是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最基本因素。
而相比遼國和大宋,乃至於南邊的大理和吐蕃,西夏的人口是最少的一個國度。
所以,李德明和李元昊經常發動對周邊國家的侵擾戰爭,尤其是大宋邊境,掠奪人口。
將八歲以下的男丁編入軍籍進行魔鬼般的殘酷訓練。
將這些掠奪而來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封閉式軍事訓練,從小便相互搏鬥廝殺。
待到孩子稍微年長之後,便模仿對敵作戰的陣勢,讓孩子相互衝殺。
被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