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在路上 12(第1/2 頁)
“其實能堅定地主攻長劇或電影也不錯,現在很多期待短平快的演員被短劇吸納走了,還有一波演員被直播吸引走了,這裡邊還有多少人堅持著演員之道,還很難說,所以能有人堅持走這條路,我都是很欣賞的……”
結果,王琳的一段話如同一個石頭投到水裡,激起千層浪。
“深扒和詩如何靠短劇出圈!”有營銷號看完節目後,深夜連連寫文搶奪先機炒熱度。
“王琳是不是仗著資格老,故意說著話噁心我們家詩詩?誰不知道我們詩詩起步就是靠拍短劇出道的。”論壇裡的節目粉和電視劇粉也在吵吵。
“所以這裡是在說演員的鄙視鏈麼?眾所周知,電視劇演員是地位最低的,怎麼,現在又多了短劇演員?我看短劇演員裡演的比長劇好的多的是呢!”
“得了吧,先讓短劇演員去演一部長劇試試啊?別以為沒有先例,當時《冷泉》為了流量找了爆火的短劇演員田慈,結果呢?高光時刻確實演得不錯,打臉戲碼看得爽歪歪,但是也就僅限於此了。整部劇全靠短影片平臺拉高熱度,但其實被引流去看全劇的劇迷基本沒有堅持下來的。但凡你把整部劇追下來就知道她的演技有多糙了。文戲簡直看不了一點。把她那些高光時刻的演戲和之前短劇中的表現對比,就會發現簡直一模一樣,好不!”
如果說前邊的偶遇黑熊事件完全出乎節目組意料,這一場長短劇之爭則是節目組的刻意引導了。
輿論走向從一開始的長短劇論爭,逐漸演變成藝人之間的互撕,也因此,一批短劇愛好者甚至討厭起了林年。
大家都覺得她不選擇短劇絕對不是節目中說的那般因為持續高亢而導致後繼乏力,而是認為她的發言完全是居高臨下,捧長劇和電影而貶低短劇。
結果就是一些短劇粉絲開始看林年的電視劇,試圖將她的電視劇表現和短劇中自己喜歡的藝人對比,甚至故意剪輯劇中林年瞪眼睛、猙獰表情的片段以突出林年演戲的用力過猛,而絲毫不考慮這樣的表演放在該段劇情情境中的合理性。
而且,林年即使有這樣吹鬍子瞪眼睛的表演片段,其實也並不僵硬和誇張,即使剪輯出來,明眼人也看得出來其中細膩的情緒轉變。
“理姐,我們要不要控制一下輿論?”
“不用,讓子彈飛一會兒,你看這些人甚至為了黑林年去扒她的劇,這是在反向給林年製造流量,雖然損失了一部分觀眾緣,但是這部分網友的注意力很快也會被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不過後面如果給林年接了某些娛樂號的訪談,可以控制著把這段訪談加進去。相當於讓她隔空回應一下這個問題,但要注意問問題的方式,不要這麼直愣愣地說,你對長短劇論爭怎麼看,這種最沒有意義。可以婉轉著問。”
“那時候回應的時候不會晚麼?”
“無所謂早晚,重要的是回應了就行。作為娛樂圈老人告訴你,流量總會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再次光顧。關注的人自會轉發她的回應去其他平臺,幾年後說不定還會被人‘考古’出來。行了,你去忙吧,我有電話進來。”說完,謝理便結束通話了手裡的電話。
沒有跟賀賀點明的是,其實觀眾聽到什麼、作何反應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林年的觀點如何“自然而然地”傳到那些大佬耳中,尤其是電影圈。
固然,林年會因此失去拍攝短劇的機會,但根據他們和林年商量的職業規劃,演員是她的終極追求,她想要的是細水長流。
長短劇之爭在前幾年雖然偶爾有人討論,但是還不到白熱化的階段,但是隨著短劇市場的持續性火爆,長劇的生存空間確實被擠佔了不少。
這讓很多長劇導演感到沮喪甚至憤概,你說他們是自視清高也好,或者像林年那樣不適應短劇節奏也好,他們反正是更加固執地堅守在這一領域。
或許任何事物都需要競爭,之前電影電視劇完全是兩個賽道,電視劇導演拍得水一點照樣有人看,但是現在短劇當道,如果電視劇還拍得又臭又長,那就完全是把導演往外推,反而卷的這些長劇導演和編劇更加精進自己的技能,倒是無意中帶動了電視劇質量的提升。
回過頭來再說電影圈,其實這個圈的蛋糕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穩定下來了。
大家再怎麼有錢了或者沒錢了,大部分普通觀影人都是該看電影的時候就挑一部喜歡或勉強喜歡的看,只有影迷才時刻盯著院線上映的新片。
長短劇之爭,或者說會不會啟用短劇演員,這對電影圈的人來說都一樣。
畢竟早在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