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戲中戲(1)(第2/2 頁)
這一段讓我想到了我和我男友的關係,他也是看到我不開心就會躲得遠遠的那種,我其實很少發脾氣,從不高聲說話,更不會罵人,有什麼不滿的,我都是先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一般負面情緒過去了,也就好了。但是他就是會怕他的靠近會點燃我的怒火,但其實每次都這樣遠離我,不觸碰我的真實情緒,讓我對他的失望一次次累積了。
我也沒去找過心理醫生,倒是自己看過一些書,也寫日記反思自己的當下的處境和成長經歷,自我認為有一些迴避依戀傾向的。所以其實,在我和前男友的關係裡,我也不是那麼合格,但是你能想象兩個迴避依戀型人格相遇,會發生什麼嗎?
我感覺男女主其實都有些迴避依戀型人格障礙,我雖然還期待看到他們兩人能解決各自的性格缺陷,但是在我自己的人生裡,我已經不能忍受一段幾乎沒有愛情的關係了。
2:抱抱樓主,單身快樂!
3:今天的劇情我還沒看,其實我的性格跟主角何夭完全相反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編劇寫的,他們演的就是莫名戳我,讓我想到了我生活中那些向來獨來獨往的人,想象著他們的背後是不是也有一些童年創傷。
4:何夭這個童年過於窒息,我真的不理解為什麼會有人給自己的女兒起名為“夭”這麼不吉利的名字……有人說一下,真的會有人叫這名字嗎?
10:@4 是真的……我是東南某省的,聽我媽說過很多這樣的故事,21世紀了哦,還有人給自己女兒起這樣的名字。
12: @3 我覺得不只是獨來獨往的人有童年創傷,每個人多少都有一些吧,不過我覺得這也和一個人的性格底色有關。這種性格底色可能是天生的,比如說一對兄弟姐妹,父母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中一個就是會覺得自己的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慢慢發展出不願對任何人提出自己的需求。這樣性格的人又會裂變,有的是憎惡別人不滿足自己的需求,給自己帶來痛苦,一種是透過強大自己而不是依靠別人來滿足自己。前者可能會持續提要求,後者可能漸漸地不再提要求。我覺得何夭是這種。
40:有人推薦林年的其他劇麼?
41:網上一搜就能搜到吧?
42:可是劇情不是太多,我看了cut不滿足啊。
43:那就沒辦法了,期待這部劇之後,林年接到更多主角角色,這樣我就可以常常看到她了
55:@40 你磕不磕rps(真人cp)玉樹臨風,如果你磕的話,快來看b站的大師兄和小師妹的剪輯。
青春偶像劇,出圈的很多都是男主,女主總是不容易被關注到,但是《心動不行動》這部劇卻讓更多人看到了林年這個演員的潛力。二人的二次合作,嚴格來說並不算二搭,畢竟之前那部戲,林年只是一個早早殺青的小配角。
只不過更多人因為這部劇選擇“考古”《孤雁》,獼猴桃影視部看著後臺最近緩慢上漲的資料,向影視部和藝人經濟部報告了看到的情況。
回到拍攝現場,這幾集都是兩個人處理感情危機的時候多,商戰部分倒是少了一些。
何夭面露難色,她知道自己最近狀態不太對,自從她的母親來過之後,萬鈞對她更加小心了,但是小心中又帶著心疼,倒不是說何夭不需要這份心疼,但是她不需要憐憫,帶著憐憫的愛是不對等的。
晚飯是萬鈞做的,何夭自然攬過了洗碗的活兒,萬鈞不想坐在一旁無所事事,站在她旁邊將洗好的碗一個個放到瀝水架上,從小到大,擺放整齊,何夭低著頭一邊擦乾臺子,一邊不動聲色地看向身邊的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