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講學(第2/3 頁)
闡釋,傳承和弘揚儒家思想。在治學過程中,二人都廣泛收集和整理前代經學家的註解,去粗取精,吸收其中的精華部分,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很多人其實不理解,劉平為什麼要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呢?其實這並不是為了個人學術,而是為了統一的思想。
作為一個現代人,他太清楚綱領性的思想著作對統治的重要性了。
所以不管是鄭玄、還是宋衷,劉平對這兩個人在個人感情上雖然沒有什麼喜好,但是從實際需求上出發,他對這兩個人都是非常重視的。
也研究過兩個人的學術思想,他們兩個有一個共同的傾向,那就是融合古今文經學。
此時,今古文經學之爭異常激烈,兩派各執一詞,壁壘分明。然而,宋衷和鄭玄卻展現出非凡的學術眼光和包容精神,他們打破門戶之見,廣泛吸納今古文兩派的觀點。
鄭玄一生遍注群經,在注經過程中,他巧妙地融合今古文經說,使經學研究擺脫了門派的束縛,變得更加全面和綜合。
例如,在對《詩經》的註解中,他既採用了古文經學派對於字詞含義的嚴謹考證,又吸收了今文經學派對於詩歌寓意的獨特解讀,使《詩經》的闡釋更加豐富多元。
宋衷在荊州學派的學術活動中,同樣積極推動今古文經學的交流與融合,鼓勵這些荊州學派的讀書人們博採眾長,為學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都的這些讀書人,都是天下精粹所在,你不怕宋衷給他們教壞了?”
酌君酒樓的二樓,靠窗的位置,簡雍一邊給劉平斟酒,一邊笑著問道。
他知道,劉平不喜宋衷的學說。一是宋衷那套劉漢正統思想,不是劉平要的劉漢正統思想;二是,宋衷在經學方面注重對文字的精準訓詁和對經典原意的忠實還原,這一點其實不如鄭玄那種博雜的論述更受劉平的認可。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宋衷這個人的《易》學研究的非常精深,按照劉平的說法,宋衷已經從理論研究奔著玄學去了。
這也讓一直強調格物致知的劉平不喜歡。
當然劉平這種不喜歡是因為立場問題,並不是他不相信《易》經。
“宋衷的講學對他們有好處,而且他最近在翰林院做的還不錯不是嗎?”劉平笑著搖搖頭,道:“宋衷是個純粹的儒家讀書人,就算真的做了什麼,估計也是被人當刀使了。”
“你對他的態度有所變化?”簡雍敏銳的察覺到了劉平的變化。
劉平頷首,道:“成都需要大儒,越多越好。”
“這是為何?”簡雍有些不理解。
“若是大儒盡在成都,那麼儒家就在成都,儒家經典的解釋權就在成都。”劉平回道:“你看現在,鄭玄、宋衷兩人,加上翰林院的那些儒生,每日裡談經論道,修繕經典,你覺得只是為了文教之事嗎?”
“難道不是嗎?”
劉平搖了搖頭,然後抬手伸出一指,點了點自己的太陽穴:“思想。”
“思想?”
劉平沒有解釋,而是問道:“他開講這事兒,有一點沒辦好,那就是沒提前跟成都衙門報備。不是說了嗎?這種結社、集會遊行的事兒,要先當各地衙門報備,透過了之後才能開始嗎?”
“這....”簡雍有些無語:“真要結社、集會、遊行的話,那是能報備的事兒嗎?”
“而且現在,咱們也不能取締吧?”
“這事兒怎麼不能報備了?”劉平攤手:“衙門還能不同意嗎?不報備,這搞得成都衙門和執金吾都手忙腳亂的,要是出了事故算誰的?”
“那你的意思是?”簡雍問道:“總不能處罰宋衷吧?”
這自然是不可能的,真要這麼幹了,那就真的自絕於天下了。這不是懲治宋衷,是阻止儒家讀書人讀書了。
結果堪比向全世界宣戰。
儒家讀書人其實是一個很矛盾的群體,你說他們軟弱吧,翻遍史書例子一大把,你說他們強硬吧,翻遍史書例子也是一大把。
好像很矛盾對吧?
但儒家讀書人有一個超絕的技能,那就是道統滅絕,精神消滅。
劉平可不想因為這樣一件事,日後成為了儒家讀書人閒筆之下的丑角。
“改日某也講學。”劉平給出了自己的辦法。
“你?”簡雍有些驚訝。
簡雍對劉平、劉備兩兄弟的求學生涯可太清楚了。當年兩人跟著公孫瓚一起,去盧植那裡求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