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商稅引火(第2/2 頁)
這是永樂能負擔起遷都造皇宮、征討交趾和五次北征費用的重要原因。
想到這,朱瞻基也有些後悔不該當初那麼草率廢了下西洋,現在下西洋已經被給內閣給寄了,再想開起來就要面臨文官們的群起而攻了。
朱瞻基讓金英等人好好想想生財之道,坐吃山空可不行啊,一條道走不通,咱就想想別的道。
……
松江市舶司,提督松江市舶太監劉喜正在上海鎮看著黃浦江上來來往往的商船出神。
按照開海後市舶司的職權劃分,由內宮派出的提督太監負責管理貢舡,一應朝貢、隨船貨物的抽分,俱由提督太監來經手。但是朝貢是有規定的,一般是兩年一貢、三年一貢等等,所以,平攤下來,一年也沒有幾條貢舡。
劉喜聽聞大太監金英正發愁於內帑的不足,便想著在市舶司上動動腦筋。
黃浦江直通太湖,蘇常湖三州的商戶俱都在上海鎮出海,一年海船出入有上千艘,蘇常一帶多經營絲織品,那妥妥的都是奢侈品,油水大了去了!
劉喜便計上心頭,上密疏,提議在各地市舶司加徵水餉,即不論裝載貨物多少,按船隻寬度來徵稅。
他在密疏中寫道:“西洋船,面寬一丈六尺,每尺抽徵銀三兩,船面每增一尺,加銀二錢,至二丈六尺以上者,每尺可抽銀五兩。東洋船小,照西洋船稅則量抽十之七。”
他估算了下,僅上海鎮一地的進出商船來算,一年就可以收四萬兩以上的水餉。(千萬別嫌少,萬事開頭難,據《東西洋考》記載,隆慶年間開始,廣東市舶司每年稅銀也才四萬餘兩)
金英大喜,忙向朱瞻基提議,“松江市舶,多往東西兩洋販賣綢緞絹紗,商多鉅富,可先在上海鎮試行,若有實效,再推行全國。”
朱瞻基果斷同意,誰會跟錢過不去啊,並下旨由提督太監劉喜在上海鎮試行開徵水餉。
此稅一開,可把蘇常二府的商人們得罪壞了,雖然絲綢是暴利行業,可這是在人嘴裡奪食啊,蘇常二府的商人恨劉喜恨得咬牙切齒。
劉喜卻完全不在乎,他是無根之人,只要討好皇帝,就有自己的飯吃。在被朱瞻基一頓褒獎之後,劉喜打算再接再厲,再來一波大的,這回他盯上了大運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