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咱虛心請教!(第2/3 頁)
過上無憂無慮、豐衣足食的生活。”
此言讓張北玄有些吃驚。
即便是在科技更先進的未來社會,全民小康也是一個相當艱鉅的目標;
而在這樣一個生產率低下,且官場風氣不佳的時代裡,達成這樣的願景更是難上加難。
注意到對方的表情,朱元璋接著補充:“咱不是憑空臆斷,而是真誠希望所有人都能享受溫暖富足的日子。”
對此,張北玄平和地回答:“此事雖非一日可成,但也無需過多擔憂。只需遵循輕重緩急原則一步步實施即可獲得成效。”
他引用了一句古話:“治理大國就如同烹小魚一般,表面看似繁瑣實則按步驟執行便可得解。”
朱元璋點頭同意了他的看法。自己不懂就學,何必過於焦慮?
畢竟,從一介目不識丁的僧侶成長為開國君主,朱元璋經歷過了多少風雨洗禮;
尤其是在早期割據時期,就已積累起豐富的地方管理知識。
因此,在許多層面上講,他對統治的理解遠超一般朝臣。
“老朱啊,今天我們就談到這裡吧,過多洩露天機對我也不利。”說完這話,張北玄微鞠一躬,嘴角掛著溫和的笑容離開了現場。
“哼,這是跟咱打太極拳吶。”瞬間領會到意圖後,朱元璋草草地結束了討論會議。
文武百官彷彿得到了解脫般各自散去。
走在路上,徐達遭遇了同僚的詢問:“徐大人,今日你有沒有察覺到那帝師似乎對我們存有什麼不滿情緒呢?”
徐達不屑地哼了一聲,連看都不屑看那人一眼,完全不想了解對方。
這種貪圖小利、畏首畏尾之人怎能入得了他的法眼?
於是徐達急忙邁步前往請教已退隱的李善長。
和徐達一樣滿頭疑惑的人不在少數,但大家都習慣了這種朝廷議事,畢竟張北玄那等大才讓他們自愧不如,有些人甚至真以為張北玄是神人下凡。
……
御花園竹亭內,朱元璋與張北玄相對而坐,馬皇后在一旁陪伴。
對於張北玄這樣的舉動,馬皇后早已習以為常,畢竟有些事情可以在朝堂上說,但有些話卻只能私下商量,有時候未卜先知反而更有效果。
“那麼,接下來請帝師指點。”朱元璋微笑道。
“老朱啊客氣了,既然是指點,自然要盡力而為。”張北玄謙遜地說道。
兩人默契地忽略了剛才提到的那個話題。
朱元璋笑容可掬地等待著,對他來說,這次交談除了和張北玄聊聊天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尋求治國之策。
畢竟張北玄被認為是仙人轉世,雖然目前尚未有所建樹,但其眼界絕非一般人能比。
“老朱啊,依我看,治理大明與謀略息息相關,二者相輔相成。若謀略有深度,便能使大明長治久安。”張北玄沉思了一會兒,緩緩說道。
聽了張北玄的話,朱元璋沉吟片刻,點了點頭,他明白這個道理,只是年齡的增長讓他的頭腦不再如往日般靈光,想有更深一層的作為顯得困難重重。
“不過老朱啊不必過於憂慮,老朱啊你如今正值壯年,手下的賢士猛將無數,可以循序漸進,逐步調整政策。”張北玄安慰道。
“那麼,帝師認為咱應如何行事?”朱元璋微笑著問道。
“老朱啊,你可以先將國庫中積攢的黃金全部換成白銀,再把銅錢分發給百姓,修建道路橋樑,救濟貧困,興建學堂和醫館……”
張北玄侃侃而談,“這樣做既能強化大明財力,提高民生水平,又能促進民眾素質提升,培養他們的勤勞善良。”
朱元璋靜靜聽著張北玄的計劃,臉上的表情越發微妙起來。
“這樣行嗎?”朱元璋疑慮地問道:“將黃金全部換銀,萬一不夠供養軍隊怎麼辦?”
儘管不清楚張北玄為何如此自信能讓整個國庫都投入建設之中,朱元璋還是猶豫不決,
畢竟大明剛剛立國不久,國庫並不充裕,財政吃緊,加之天災頻發,根本不敢輕易動用大量資源。
“你啊,無需擔憂,眼光長遠一些來看,短期內拿出這些金銀的確看似微不足道,
但長此以往定會產生重大影響。”
張北玄解釋道:“官府辦事應當顧及百姓福祉而非僅考慮盈虧,這不是明智君主之所為。”
“原來帝師之意是要讓大明富饒,然後一切問題便可迎刃而解?”聽到這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