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佛與道誰更適合我?(第2/3 頁)
此修煉過。南 齊永明十年,做了十四年朝廷閒官“奉朝請”的陶弘景,突然提出辭呈,齊武帝準允後,他就到茅山做了隱士。在金壇華陽洞內住了下來,並給自己取了個道號“華陽隱居先生”。
我想起來了!葛洪我在哪裡聽說過但楊羲沒聽說過,是不是曾經的電影《射鵰英雄傳》裡面的楊過啊?
茅山宗前身為道家的上清派,陶弘景繼承了楊羲、許謐所傳的上清經,悉心編纂了專門記述著上清派早期的教義、方術,以及歷史的《真誥》及《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的兩百餘卷道經,在此弘揚上清經法。後又經他及眾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後人因以茅山為祖庭,才逐漸發展演變成了以後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
原來茅山派是這樣的來歷?
我繼續聆聽諸葛老先生的解說:
在唐代,以傳授上清經法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著名天師張萬福,不過,可以順便提到的是,在後來的道教史冊中,身為天師道徒的張萬福,卻被越來越凸顯的上清系所遮蔽了。例如陽臺道士劉若拙述、荊南葆光子孫夷中集,成書於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的《三洞修道儀》,在記載道教科儀的歷史時就說,先是三天法師張君,受老君正一科法,整理二十四治,因為那裡“為六天魔鬼佔據,號日鬼營”,後來,經歷寇天師、陸修靜以及“若隱趙先生、潘天師、澄源李先生、司馬天師、宗元先生吳天師、牛先生、葉孤雲、葉廣寒二天師、希和李先生,皆傳教之光明者,具載道門七葉圖”,並指出在唐代,“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篆有一百二十,階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這裡列出張陵、寇謙之、陸修靜等等,而在盛唐時期,有了司馬承禎、吳筠等等上清派的道士,卻沒有了張萬福的位置,天師道的系譜下面卻接了上清派的人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道門七葉圖》這個書名,從中可以看到,就像佛教禪門南北兩宗在“七代”位置上互不相讓,爭奪正統一樣,道教可能也同樣有過這種後起新興的強勢門派改寫歷史的情況,而在改寫中,在上層士大夫中很有勢力的上清一系逐漸遮蔽了天師一系,而張萬福也漸漸在道教史上被邊緣化了。
這個張萬福是不是歷史上的太極創始人張三峰呢?張三峰的傳說故事非常多,基本上老少皆知,深入民間百姓的口口相傳中……
我不知道因為我對道教的瞭解太膚淺了!以前深淪於紅塵裡面苦苦掙扎求生,經歷了好多的失誤失敗乃至失望……
只是這次的安東的嚴重失誤導致我失敗得陷入絕望中……
才被動地沉迷於佛教的追蹤和道教的探求……
諸葛老人見我一直在沉思狀態中,其實他老人家並不瞭解我此刻的心情……就繼續解說道:
當然,那是後來的事。在當時即開元、天寶年間,張萬福很顯眼,道教也依然興盛。不過,在現代的道教史研究著作中,往往把這種興盛描述成上清一系的興盛。
毫無疑問,現代的道教史研究常常受到古代道教文獻的制約,古代文獻提供了重新書寫歷史的中心和邊界,畢竟沒有文獻依據,研究者無法隨意編造道教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道教文獻又常常是懷有某種偏向和愛好的著作者所撰寫的,他們有意地凸顯和隱沒,對某些歷史的濃墨書寫和對某些歷史的故意冷淡,常常使得後來的道教史著作也只好隨著文獻留存的多寡和比重,來阻織道教史的主要線索,於是層層積累下來的偏向彷彿物理學上的磁偏一樣,使道教史著作總是聚焦於一些歷史而模糊另一些歷史,不像沒有焦點的鳥瞰那樣能夠得到全景影象。
道教說實話真的太複雜了!其實都是人為的,搞得越複雜越難越神奇神秘才能讓世人相信!
老人家說道:要是把道教說清楚起碼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也說不完……
接著他又說到了近代的道教一些情況~
由於清帝寵信佛教密宗,道家的傳承在此時期受到了執政者的極力排斥。尤其自清以後,以及種種人為因素,更是讓道家的發展走上了絕境。
原來道教不如佛教受到權貴重視,原因是這樣的?
他說道文人鬥士魯迅曾說過,中國的根本全在道教。
道家肇始於諸子之先而不彰自顯,影響所及周遍百家。道家學派,自老子歸隱後,各家學子便在老子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自己思想。
作為中華民族的本土發源加派,道教更多的是一種中華傳統的傳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