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對抗血吸蟲病(第1/2 頁)
胡秋水和學徒阿福告別了受災的村落,帶著疲憊卻又欣慰的心情返回濟世藥堂。一路上,他們回想著在村落裡的點點滴滴,那些與村民們共同對抗饑荒的日子,讓他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作為醫者的責任。
剛踏入藥堂,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聽到一陣痛苦的呻吟聲。胡秋水趕忙放下行囊,快步走向聲音的來源。只見一位面色蒼白、身形消瘦的男子躺在病床上,腹部高高隆起,像是懷胎數月,四肢卻瘦得皮包骨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男子身旁,家人滿臉淚痕,焦急萬分。
胡秋水立刻為男子進行診斷。他先是仔細觀察男子的面色,發現其面色萎黃,毫無血色,眼瞼和指甲也呈現出明顯的蒼白。接著,他為男子把脈,脈象弦細而澀,如同在淤積的河道中艱難流淌的水流。再看男子的舌苔,舌苔白膩,舌體胖大且邊緣有齒痕。
憑藉著穿越者的記憶和紮實的中醫功底,胡秋水一眼就判斷出男子所患的是血吸蟲病。在現代醫學中,血吸蟲病是由血吸蟲寄生於人體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診斷主要依據流行病史,比如患者是否生活在血吸蟲病流行區,是否有疫水接觸史;臨床症狀上,急性期會出現發熱、腹痛、腹瀉、膿血便等,慢性期則會出現肝脾腫大、腹水等症狀,晚期可發展為肝硬化,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在現代,治療血吸蟲病主要使用吡喹酮等特效藥物,能有效殺滅血吸蟲,減輕症狀。
但在這明代,沒有吡喹酮這樣的現代藥物,胡秋水只能依靠中醫藥的智慧來對抗病魔。他深知,血吸蟲病在中醫裡雖無完全對應的病名,但根據其症狀表現,可歸屬於“蠱脹”“積聚”“黃疸”等病症範疇。從中醫理論來看,血吸蟲病的發生多與外感疫水、溼熱內蘊、氣滯血瘀以及脾虛失運等因素有關。
胡秋水輕聲詢問男子的家人:“他之前可有接觸過生水?比如在河裡游泳、洗衣之類的?”男子的妻子哭著回答:“他經常去河裡捕魚,每次回來都溼漉漉的,也沒太在意。”胡秋水心中更加確定了自己的診斷。
“鄉親們,你們彆著急,這病雖然棘手,但我們一定會盡力醫治。”胡秋水安慰著男子的家人,同時在腦海中迅速思索著治療方案。他決定先從清熱利溼、解毒殺蟲入手,以緩解患者體內的溼熱毒邪。
胡秋水轉身對阿福說:“阿福,去準備苦參、百部、貫眾、茵陳、梔子這些藥材,要快。”阿福立刻跑去藥房,不一會兒,便將藥材準備齊全。胡秋水親自煎藥,一邊煎一邊向阿福解釋:“苦參和百部能清熱燥溼、殺蟲止癢,貫眾不僅能清熱解毒、殺蟲,還能涼血止血,這三味藥可直擊病邪,殺滅體內的血吸蟲。茵陳和梔子能清熱利溼、利膽退黃,幫助患者排出體內的溼熱之邪,緩解黃疸症狀。”
藥煎好後,胡秋水小心翼翼地扶起男子,一勺一勺地喂他喝下。男子喝完藥後,微微皺了皺眉頭,似乎藥味有些苦澀,但他還是努力嚥了下去。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胡秋水每天都密切關注著男子的病情變化。他發現男子除了腹部腫脹、四肢消瘦外,還伴有嚴重的腹瀉,大便稀薄且帶有黏液和膿血。胡秋水知道,這是病情發展的表現,體內的溼邪與蟲毒相互交結,損傷了脾胃的運化功能。
於是,他在原藥方的基礎上,加入了白朮、茯苓、薏苡仁等健脾利溼的藥材。白朮能健脾益氣、燥溼利水,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薏苡仁利水滲溼、健脾止瀉,這三味藥能增強脾胃功能,幫助患者運化水溼,改善腹瀉症狀。
“阿福,這藥要多煎一會兒,讓藥效充分發揮出來。”胡秋水叮囑著阿福,“患者脾胃虛弱,我們要慢慢調理,急不得。”
隨著治療的推進,男子的腹瀉症狀逐漸減輕,大便也逐漸成形。但他的腹部腫脹依然沒有明顯消退,胡秋水知道,這是體內的瘀血阻滯,水溼停聚所致。他決定採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的方法,進一步治療。
胡秋水開了新的藥方,加入了桃仁、紅花、澤蘭、益母草等藥材。桃仁和紅花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澤蘭和益母草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利水消腫,幫助患者消散腹部的瘀血和積水。
在用藥的同時,胡秋水還採用了針灸療法。他選取了足三里、三陰交、中脘、關元等穴位。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能調理脾胃、補中益氣;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健脾利溼、調補肝腎;中脘是胃之募穴,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關元為任脈穴位,可補腎培元、溫陽固脫。胡秋水手法嫻熟地為男子施針,透過針刺這些穴位,激發人體自身的氣血執行,增強臟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