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藥堂新程:啟智變革(第1/2 頁)
經瑞和堂這一番折騰,雖說最終沉冤得雪,可縣城裡的百姓,仍有不少不明就裡。每當日頭高懸,胡秋水站在濟世藥堂門口,看著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有的對藥堂指指點點,有的刻意繞開,他心裡就像壓了塊沉甸甸的石頭。夜裡,萬籟俱寂,胡秋水獨坐於後院,對著一盞孤燈靜思己過。
穿越前的現代社會,醫藥營銷手段五花八門,醫院義診更是常見的攬客與惠民方式。那些鋪天蓋地的廣告、線上線下聯動的宣傳,還有專家坐鎮的大型義診,總能迅速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可在這明朝嘉靖年間,照搬那些法子肯定行不通。他越發意識到,自己雖帶著現代知識體系穿越而來,但古人的智慧絕不容小覷,智商並無時代之分,差異更多體現在生產力與認知侷限上。
就拿當下來說,嘉靖帝痴迷修仙,大把精力與國庫財富耗費在虛無縹緲的丹藥之上,朝堂內外瀰漫著一股求道的荒誕風氣。而遙遠的歐洲,哥白尼的《天體執行論》已開啟科學新篇,地球與行星圍繞太陽運轉的真理,如同一束光照亮矇昧;西班牙讓美洲的玉米、土豆在世界生根,悄然改變著全球飲食結構;伽利略奠定現代物理學基礎,顯微鏡更是開啟微觀世界大門;更別提劍橋、牛津大學,早在宋時就已屹立,學術薪火代代相傳。相比之下,大明彷彿還在原地踏步,陷入內耗爭鬥的泥沼。
胡秋水決定啟用 “主角光環”,把現代理念與古代實際巧妙融合。他先是叫來二蛋、小川子、小櫻桃等一眾夥伴,圍坐在藥堂的長桌旁,神情鄭重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咱們這次,得主動出擊,讓大夥真正瞭解藥堂,信任藥堂。以往是太被動了,光等著客人上門。”
眾人面面相覷,小櫻桃率先發問:“秋水哥,咋個主動出擊法呀?” 胡秋水捻起桌上的毛筆,蘸了蘸墨,在紙上邊寫邊說:“咱們搞一場‘藥堂科普周’,每天定時在門口擺攤,不推銷藥材,就給大夥講講常見病症咋預防、藥材咋辨別真假,就像街頭說書一樣,把醫藥知識通俗易懂地講給大家。”
二蛋撓撓頭:“這能行不?咱費這勁,有人聽嗎?” 胡秋水笑了笑:“肯定有人聽!大家對健康都上心,只是以前沒人給他們講明白過。咱們先起個頭,做出聲勢。”
科普周首日,天剛矇矇亮,一抹魚肚白才堪堪劃破夜幕,濟世藥堂的夥計們便已忙得腳不沾地。胡秋水更是沒了往日的從容,起了個大早,眼睛裡透著血絲,卻滿是興奮與期待。他深知今日這場活動,是藥堂能否徹底扭轉形象、紮根百姓心間的關鍵契機,容不得半分差池。
藥堂門口,二蛋袒露著結實的臂膀,正吭哧吭哧地把沉重的桌椅往門外搬。那實木桌椅在他手裡,好似輕巧的玩具,可一趟趟下來,汗水也順著他的額頭、脖頸不斷滾落,洇溼了衣衫。他卻毫不在意,還時不時扯著嗓子吆喝兩聲:“大夥加把勁嘞,咱今天得給街坊們好好露一手!” 小川子帶著幾個學徒,在門口擺弄那棚子的骨架,竹竿相互摩擦、碰撞,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響。他們時而爭論搭建的角度,時而又為繩索的系法爭得面紅耳赤,一心要把棚子搭得又穩又寬敞。
小櫻桃和幾個女夥計則穿梭於藥堂與門口之間,像一群靈動的蝴蝶。她們手捧托盤,托盤裡的藥材被精心擺放,宛如藝術品。新鮮草藥的葉片上掛著露珠,折射出細碎的晨光,亮晶晶的;曬乾的藥材散發著或濃郁或淡雅的藥香,絲絲縷縷地飄散在清冷的空氣中。小櫻桃還在攤位邊繫上了幾束彩色布條,微風拂過,布條翩躚起舞,為這略顯嚴肅的場景添了幾分活潑。
胡秋水親手拉起那條橫幅,橫幅上 “濟世藥堂科普周,免費義診,送健康” 的字樣醒目而鮮豔。他踮起腳尖,把橫幅兩端穩穩系在門楣上,隨後退後幾步,審視一番,確認無誤後,才長舒一口氣。此時,街道上漸漸有了動靜,早起的攤販推著車,車上堆滿了水靈靈的蔬菜、熱氣騰騰的早點;趕路的行人神色匆匆,卻也忍不住側目看向藥堂這邊熱鬧的籌備場景。
不多時,天光大亮,藥堂門口已然圍聚起不少百姓。有拄著柺杖、顫顫巍巍的老人,有抱著孩子、滿臉好奇的婦人,還有一群群結伴而來、嬉笑打鬧的孩童。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著藥堂的佈置指指點點。
“喲,這濟世藥堂要搞啥新鮮名堂,還免費義診吶?” 一個挎著菜籃的大媽嘀咕道。
“管他呢,聽聽總歸沒壞處,平日裡吃藥抓藥,咱也得多懂點。” 旁邊的大爺應和著。
胡秋水見人群漸密,上前一步,拱手團團作揖,朗聲道:“各位街坊鄰里,大家早上好啊!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