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高檔酒“豐南液”(第1/2 頁)
“興城號”回來一千多兩的銀子,沈雲峰也就交到賬上過了一下又拿出來了,趁著收穫季節,讓黃有亮出面收購了一批紅薯。
再讓李九章想辦法,從欽州買了一些米回來。
因為目前農場還沒耕種,到明年收穫季還有半年,這半年釀酒的糧食不夠啊,也不能動用口糧,那隻能外購了。
購米這事,讓李九章心中產生了小小的愧疚,自己和周玉岫拿四成,也就鋪面和幾個人工資支出的成本,瑤寨可是真金白銀的拿糧食釀酒,說到底自己還是佔了人家的大便宜。
所以,李九章盡心盡力的安排崔永祿去欽州購米,自己也買了禮物到欽州去,知州、同知、通判幾個上司挨個跑了一遍。
然後在欽州最好的酒樓,將幾位上司請來吃飯。
大家都知道李九章是為自己師爺的“興城號”出面,大家也都好奇“興城號”那最貴的“豐南液”,於是李九章就讓崔永祿去店裡取了一盒來,讓大家開開眼。
開啟精緻的竹盒,裡面是藍色的繡花的瑤家土布,就這瑤家土布也類似於壯錦的繡法,擱在家裡不說是工藝品,就搭在哪裡也算是個不錯的物件。
揭開藍色的裹布,兩瓶透明玻璃裝的白酒呈現出來,上面貼著標籤,印著紅色的字樣“豐南液”.
清朝有玻璃,有的叫琉璃,這時候的玻璃燒出各種顏色容易,當然都各有各的配方,但是要燒製成透明的玻璃,而且能做成器物,還是非常少見的.
幾位官員看了都讚不絕口,說雖然酒貴了,但就這瓶子和酒杯,放在外面都要值個十來兩銀子,或許還不止。
開啟軟木塞,給每人倒上一杯,喝過之後,就沒有人說這酒不值五十兩銀子了.
大家非常愉快的把兩瓶酒給喝完了,表示欽州地界能產出這樣的酒那是知州大人領導有方。
喝了這麼好的酒,大家自然要問來處和產量。
關於酒的來路,沈雲峰和李九章早就想好了話術,就是十萬大山一個瑤寨,以前救過一個不知道從哪裡逃來的漢人,漢人在世的時候教瑤人釀酒.
這“豐南液”就是出自那漢人之手,但產量極其有限,尤其是漢人都死了不少年了,瑤人還沒完全復刻出那漢人的手藝,還在不斷除錯,想提高產量。
反正話術的意思就是,這酒產量極低,雖然單體價格高,但整體價值低,不值得哪位大佬惦記。
另外是山上蠻夷的東西,也不是好相與的,搶也不是那麼好搶的,逼反蠻夷,對做官的來說,那是個不能碰的紅線。
至於產量,能不能提高,也是鋪墊,等銷量好了,想提高就提高,要是不想提高,繼續搞飢餓營銷也行。
李九章這麼一說,欽州府的幾位大佬也就死了心,沒啥搞頭,弄點喝喝就算滿足個口福。
酒杯一端,政策放寬,採購糧食的事情也好辦了.
清朝糧食產量跟不上人口增長的總量,欽州廉州總體自產是缺糧的。
但實際上又不缺糧,因為清朝雖然禁海,但有個特例,鼓勵東南亞向中國運送糧食出售。
乾隆八年(1743年)下諭:“朕畛念民艱,以米糧為民食根本。是以各關米稅,概行蠲免,其餘貨物,照例徵收。至於外洋商人,有航海運米至內地者,尤當加恩,方副朕懷遠之意。
按朝廷的定製,洋船若帶米一萬石以上者,可免其船貨物十分之五,帶米五千石以上者,可免十分之三。
這是一項十分優惠的政策,外商販米進口,不僅可以減免船貨稅銀,而且如果米糧滯銷,還由官府出面收購。
乾隆十六年(1751年),朝廷批准內地商民,自備資本,購米回國者數量在二千石以內者,由地方督撫分別獎勵;
如運二千石以上者,按數分別給與監生,並可奏請賞給職銜頂戴。這一措施極大地鼓舞了商民攜資出洋的積極性。
此後,經常有運米較多的商人獲得八品或九品頂戴,東南亞的大米也源源不斷流入廣東、福建等省,解決了糧食危機。
所以只要欽州的官員搭個線,從商船那裡直接購買一些糧食不成問題。
這時候正好是收穫後糧食販賣的時間,欽州官員抬抬手,不出么蛾子,崔永祿有現銀就能收到糧食。
酒席散了,知州大人上轎後,招手李九章附耳交代了一番。
李九章於是便安排崔永祿明日將兩盒“豐南液”送至府衙。知州大人過年前去廣州的禮單上又增加了兩盒“豐南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