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山下開荒(第1/2 頁)
普通酒水是不愁賣的,尤其是賣了一些出去後,口碑就來了。
同樣的定價,“興城號”的紅薯酒要烈一些,而且由於紅薯酒裡摻雜了其他糧食,口味也好不少,自然就有了口碑。
就當“興城號”快要引起其他酒坊的嫉妒的時候,酒就賣完了,也緩解了一些矛盾。
至於桅燈,自從賣出去第一個的時候,桅燈兩日內就被行船的搶購一空。
桅燈雖然貴,但對行船的來說,實在太實用了,尤其是行海船的,海上風大,不好掌燈。
用火把又怕走火,那時候船上構件大多都是桐油刷過的,極易引燃,一旦走火,救都來不及。
所以,第一盞賣出去之後,大家雖然一邊罵“興城號”心黑,這玩意賣這麼貴,一邊還是搶著來買了。
油燈定價十兩銀子一盞,有些貴,但因為桅燈引發的搶購後,也陸續有人來買。
尤其是欽州城一些富裕人家,見到這實用的新鮮玩意,倒是捨得花十兩銀子來買一盞。
防城通判那裡,崔永祿自然去送了一盞油燈和一些白酒。
人來人往,“興城號”出名的一是桅燈和油燈,二就是那五十兩一盒兩瓶的“豐南液”,短短十來天,就成了欽州人口中熱議的話題。
貨物賣完之前,崔永祿早就提前幾日遣人去防城縣送信給李九章並把貨款送過去。
收到信和貨款的李九章是心中大喜啊,生意這麼好,於是將張武叫來,先送五百兩紋銀去給赤腰瑤寨,讓他們再發貨,貨越多越好。
沈雲峰收到資訊後也十分高興,想不到欽州的生意這麼好,於是就又準備了幾百斤酒,還有油燈。
但桅燈的產量還是上不去,只能送十盞。但沈雲峰不著急,因為後世還有一個叫飢餓營銷的手段,獨門的生意跑不掉。
為了豐富貨物的種類,這次增加了煤爐和煤餅,還有一些瀝青麻繩,桅燈既然賣的好,那瀝青麻繩這種東西,船上肯定需要。
綜合上次大家出去的表現,田虎這次還是帶了一次隊送貨。
這次還和崔永祿商量了,丟了一個機靈的瑤人阿貴在那裡幫忙打下手,留在欽州。
也是防止以後要在欽州開拓,先打個耳目進去再說。
自然該交代的都交代,啥能說啥不能說,都交代清楚,沒別的任務,就是當夥計,然後熟悉熟悉欽州城,學會如何和外面的人相處。
生意這麼好,崔永祿也十分高興,如果能這樣的話,比在縣衙當師爺以後肯定收入更高。
師爺這個年齡再從科舉進仕顯然是不可能了,那就是掙錢養家,哪裡能掙錢就去哪裡,崔永祿積極性也高。
作為李九章的心腹,他是李九章父親就選好了輔佐兒子的,那自然是忠心的。
李九章一些事情也是不瞞他的,所以,他也知道這些蠻夷其實是貨主那邊的,自然也客客氣氣,不會頤指氣使。
張武因為這些事跑來跑去,已經成為了李九章的心腹,在縣衙的地位也是日益看漲。
再說每次出差,李九章也會單獨給銀兩給他,所以他也高興。
自然也一路上照顧這些瑤人,若是出了差池,影響了生意,那他自己也受影響。
總體都很滿意,但任何時候都有矛盾,現在主要矛盾是銷路大了,生產跟不上了。
現在“豐南號”的酒留了一些過年用的,全部給“興城號”賣的話,也只能支撐到正月裡。
糧食要是全部拿來釀酒的話,那必然導致糧食不夠吃了。
山上畢竟能夠開闢成水田的土地還是不多,糧食要大量增產的話,那必然就要增加水田。
這擺在以前肯定是難事,但擺在現在不是難事了,有了知縣老爺摻和進來了,這種權力不用白不用,於是沈雲峰就約了李九章見面。
沈雲峰的想法是,江平江團練巡邏基地這邊都是丘陵和沼澤荒地,赤腰瑤寨要把這裡圈下來,改造成田地,種植糧食,好釀酒。
為了種糧食釀酒,李九章一百二十個支援啊,於是手一揮,這塊地都是赤腰瑤寨的了。
你願意開墾多少就開墾多少,要是開墾一百畝,縣衙那邊就記上三十畝,來年按照三十畝賦稅。
這手一揮,這塊土地就屬於赤腰瑤寨了,讓沈雲峰驚呆了。
這麼隨便,在後世,要徵地,跑斷腿,說幹嘴事小,有的地方還打架的都有。
原來,清朝大部分地方不缺土地,雍正以後按田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