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年夜飯(第2/4 頁)
上。
在過年這件事上,葉宵和沈梨的態度截然不同。
沈梨是土生土長的城市孩子,對於她來說,除夕那天,城市的喧囂暫時退去,大部分店鋪都歇業了,朋友們都要乖乖守在家裡。過年似乎只剩下看春晚這一件事——但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娛樂方式變得多樣化,連春晚也漸漸失去了吸引力。
更何況,長大後的過年,還伴隨著一堆討人厭的親戚扎堆,他們會圍坐在一起,對晚輩們評頭論足,讓人倍感壓力。
所以對沈梨來說,過年還不如過生日那天讓她期待。她更喜歡生日那天的自由和快樂,而不是過年時那些繁瑣的禮節和應酬。
但是葉宵跟沈梨不一樣。
她剛滿週歲的時候就被工作忙碌的父母送到了鄉下的祖母那裡散養,她的童年是上山抓蛇下河摸蝦,雖然到了學齡以後父母將她從鄉下接回了城裡,但是她依然很懷念在鄉下肆無忌憚奔跑的時光。
高樓大廈的年味兒說到底還是沒有田間地頭的足。
她記得鄉下的春節,是從進了臘月就開始的。
葉宵的祖父祖母是北方人,他們的很多習慣都還保留著北方的特點。比如說,小年兒。
北方的小年是在農曆臘月二十三,葉宵記得非常清楚。
每到這一天,祖母總是起得特別早。
在北方,這一天是祭灶王爺的日子,許多家庭會準備一些糖瓜或者麻糖來供奉灶王爺,因為傳說中灶王爺會在這一天離開人間,回到天庭彙報一年的情況。為了讓他為自己說好話,人們會用甜食來“收買”他。
到了現代,為了省事兒,大部分人都會買現成的糖果來祭祀。但是葉宵的祖母是個很守舊的人,而且她日常十分節儉,她不會浪費錢去雜貨鋪買那些糖果,而是選擇親自動手,用瓜子、花生碎、榛子碎等堅果和糖,熬製幾塊堅果糖。等祭祀灶王爺的流程走完,祖母就會將香案上的這幾塊糖拿給葉宵吃。
為了這幾塊糖,葉宵從臘月開始就滿懷期待。她會在祖父買的“黃曆”上,在小年這天折一個角,每天早晨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翻看牆上的“黃曆”,數著距離小年還有多少天。
現在回想起來,那些堅果糖的味道顯得有些粗糙。尤其是當她被父母接回城市後,她嚐遍了各種軟糖、太妃糖、巧克力等,相比之下,祖母的堅果糖簡直算不上“糖果”。但對於當時的葉宵來說,一年中這一天是很特別的。
到了臘月二十四,祖母會將家裡所有的被子和床單都拆下來一一清洗,還會用一把五顏六色的雞毛撣子,仔細地清掃屋子裡的每一個角落,不放過一絲灰塵。尤其是牆上那面大鏡子,她會小心翼翼地踩著凳子爬上去,認真地擦拭,直到鏡面一塵不染。
而葉宵則站在下面,手裡拿著一塊抹布,等著祖母將用髒了的布遞給她。她會在冰冷的水中洗乾淨,再遞給祖母一塊乾淨的抹布,這樣祖母就不用頻繁地上上下下,節省了不少力氣。
“二十四,掃房子。”祖母總是一邊忙碌著,一邊自言自語。
這句話成了葉宵記憶中春節的前奏曲,也是整個春節忙碌的開端。
隨著葉宵漸漸長大,祖父母也相繼去世,他們再也沒回過北方,而是每年隨著媽媽到南方的外婆家過年。
葉宵的外婆是一個非常文雅端莊的老太太,是個土生土長的南方人,她很少親自下廚,也不會親自做灑掃這些事。
臘月二十四這天,外婆說這是小年,但葉宵清楚地記得,祖母告訴她臘月二十三才是小年。
葉宵在屋子裡想找黃曆來確認,但外婆家沒有那種紙質的黃曆。
外婆的祭祀風俗比祖父母那邊多很多,就連祭祀用的食物都更加豐富。除了肉、菜、點心之類的美食,還有一些金銀元寶紙錢和扎的紙馬等。
一桌子的供品琳琅滿目,但唯獨沒有葉宵心心念唸的糖瓜。
除了小年,臘月二十六也是個特別的日子。
每年到了臘月二十六,葉宵的祖父總是會去村裡一個姓楊的農戶院裡幫忙。在這一天,老楊家會成為全村的焦點,因為臘月二十六是他們家每年固定殺豬的日子,整個村子都會沉浸在一片喜慶和熱鬧之中。
葉宵依稀還記得老楊家的婆娘長得五大三粗,嗓子極大,卻是養豬的一把好手。她挑選的豬仔總是健康活潑,經過一年的精心飼養,到了年底,這些豬無一例外都長得膘肥體壯。
這一天,村民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端著盆,排著隊去買幾塊新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