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綏定西北(第2/3 頁)
諾的大量好處和利益。
趙恆突然間為何就從強硬無比變得這麼軟了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沒人知道,或許只有趙恆本人才知道。但是,這個答案其實也不難猜測,因為趙恆本人的名字裡的這個“恆”以及他之前的一切所為就已經足以說明很多問題了。
澶淵之盟前,趙恆先是堅決表示要親征,可在隨後得知遼軍勢大且呈不可阻擋之勢後他又開始畏縮不前。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寇準和高瓊,歷史絕對會改寫,而如今眼看宋朝對李德明太過強硬沒什麼效果,於是他這才轉而壓低了價碼且是大幅度地壓低。再一言蔽之,此人雖然也想做事,但他是一個知難而退的人,絕非什麼迎難而上之輩。恆——趙恆這一生偏偏就缺這一個字。
面對趙恆的巨大讓步,李德明大喜,但他得寸進尺地表示自己還是很為難,難就難在這個質子上面。
“陛下,遣送質子入京這在以前可是從來沒有過的事,至於歸還所掠和不再擾邊滋事,我這兩點保證能夠做到。”
到頭來,趙恆的五個要求他李德明只願意遵守最容易也是最無關痛癢的那兩個。不過,李德明也做出了一點讓步,他表示可以用進貢千餘馬匹和駱駝來代替質子入京。趙恆的回應是,如果你不答應質子進京的條件,那麼開放邊境貿易以及購置青白鹽這兩個好處你也休想得到。
談判進行到這裡,趙恆基本上可以說是把自己之前劃定的底線全給抹了,只留下了最不起眼的那兩條。也就是說,只要李德明答應送還劫掠並不再擾邊,那麼這和約還是可以達成的,只是之前答應給你的好處也是要減量的。
面對李德明遲遲不肯上表歸附且還和趙恆反覆地討價還價,曹瑋等人再次請求趙恆准許其發兵進討,可趙恆表示要給李德明考慮的時間,還是先不要輕舉妄動。
事實上,趙恆根本沒想過要對李德明用兵,要不然他早就增兵西北以武力迫使李德明就範了。也不知道他為什麼就不學學他的那位叔母,蕭燕燕作為一個女流之輩都知道以戰迫和,而且還親自帶領大軍殺到你趙恆的面前來跟你談判,然後遼國放棄對關南之地的聲索,而宋朝則收起對燕雲十六州的覬覦之心,如此一來雙方才達成了盟約。
如果宋朝有樣學樣,那麼同樣希望能夠跟宋朝達成盟約的李德明在宋朝大兵壓境之下就未必還敢跟宋朝這樣討價還價,甚至宋朝還可以就此逼迫李德明既稱臣還得納貢,而不是宋朝反過來還得給他大量的好處。況且,趙恆也不想一想,你單是靠嘴皮子談出來的和平能有什麼長久和牢靠性可言?
哎!一聲嘆息吧!誰讓趙恆有錢呢?誰讓他是一個為了和平可以一退再退的人呢?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趙恆做出巨大讓步的時候,李德明反而比趙恆還要痛苦,原因就在這個質子上面。他當然不肯送質子入京,況且他的兒子、宋朝未來的大災星李元昊小朋友這個時候還是個連吃喝拉撒都需要人伺候的小屁孩。既然李德明的兒子還太小,於是宋朝轉而要他把自己的親弟弟送到開封去當質子,可李德明同樣不願意,弟弟雖然不是自己的骨血,可弟弟是他的手足,他還是捨不得。然而,不送質子過去就沒法讓宋朝開放邊境貿易,党項人的青白鹽也賣不出去,而党項這邊也得不到宋朝那邊每年例行的大量賞賜,這些對党項境內的經濟打擊和民生傷害可謂是災難性的。西北之地可不是什麼應有盡有的天府之國,他李德明對宋朝境內的出產的錦緞、藥材、香料、茶葉和瓷器等好東西可是垂涎三尺。
怎麼辦呢?苦思良久之後,李德明的狡詐本性再次凸顯。他的腦子裡一道閃電劃過,他想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就一個字——騙!
他向趙恆回話:“臣考慮好了,質子我同意送,也希望陛下答應的邊境互市和解除鹽禁的許諾能夠兌現。”
北宋景德三年九月,李德明命人帶著自己寫好的“永為大宋藩臣且累世不得擾邊”的誓書進入了開封,他答應了趙恆提出的條件,包括送質子入京(只是口頭和文字上的答應,但實際上的質子還正在“選派”中)。趙恆此時的心情可以跟曹利用同遼國談好了三十萬和平價碼回來向他覆命之時相比,因為這份由李德明本人簽字畫押的誓書交到他手裡也就意味著宋朝和党項之間也達成了永久性的和平協議。
北宋開國以來最大的兩個邊患至此算是得以清除,而且還有雙方的和平誓書為證。相比之前的漢唐兩朝以軍功征服四夷繼而執中華大地之牛耳,再相比後來的明朝恩威並施進而萬邦來朝,宋朝同樣在這個時候讓中華大地重回太平時代。如果趙恆和他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