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靜室養傷(第2/3 頁)
臨風訣”行氣路線,隨後對照石碑符號,一筆筆嘗試糅合,讓“風之迴旋”與“符文弧線”融合成完整迴圈。
這不是一蹴而就:多數嘗試走到中途就發現“難以自洽”,或靈流一分為二後難以合併,或真氣缺乏順暢出路。但薛玄一併未氣餒,反覆演算,一次又一次試行體內小股靈力執行。
,!
“啊——”偶爾經脈仍會刺痛,讓他悶哼倒地,卻咬牙重新來過。石碑面上隱約閃爍的微光,讓他冥冥中獲得力量,鼓舞他不停推演。
日復一日枯坐之中,薛玄一飲食簡陋,僅有侍從送來藥粥維持。他不問外界動靜,全身心沉浸在修復經脈和自創功法的實驗裡。
至第四日深夜,當石室只餘一盞微弱油燈時,他依然靜坐冥想,手掌覆蓋在丹田處,靈力再度順“臨風訣”與碑文弧線結合,引導經脈做曲線迴旋——
只覺一股溫柔卻不失凝聚的靈流緩緩運轉,沿著“初步改良”線路走過胸、臂、肩、背、再回丹田,整整一圈不曾刺痛!
薛玄一大喜:“成功了!至少在低強度下,可做到‘圓融無損’。”先前稍微加力就會痛如刀割,如今卻能行氣完整。這說明“臨風符意”雛形已誕生。
他輕輕張開雙目,眼中閃動興奮光芒:“雖只是最基礎的‘一周天’,還沒試強力爆發,但已能驗證理論可行。如果加以打磨,我再練些時日,應可將之應用於實戰!”
對比原版“臨風訣”,他多了幾道“曲線回流”,讓真氣更柔和,卻不失瞬間爆發潛能。這就是石碑符文賦予的特有軌跡,彷彿在風動中畫弧,人也如隨風翩然。
五六日間,薛玄一趁夜半無人時,在室內做小範圍招式測試。他不敢過度,怕驚動執事,但仍比白日護脈時更大膽。
試驗1:以匕首刺出一個弧形,從腰間隱蔽位置突轉至肩側半空,看似曲線無常,卻在最後瞬間聚力一點,刺穿面前木樁。
結果:爆發力更平穩,所受反衝亦減弱,體內僅輕微刺痛。與此前的“曲線刺”相比,明顯安全許多。
試驗2:移動步法,配合“迴旋氣流”,輕鬆踏出幾道“s形”走位,繞過室內障礙。雖尚未全速,可比起以往“風行身法”更省力更流暢,不易真氣失控。
他暗暗驚喜:這套改良,或可命名為“臨風·迴旋篇”,既為療傷功法,也能當作實戰技巧。在原本“臨風訣”基礎上,他添了石碑弧線理念,潛力無窮。
不過也發現不足:一旦想強行使出最頂尖爆發,如對抗吳嘯那等強敵,還是會引發更大沖擊。他需進一步最佳化——這或許得待傷勢更好後才能深入研究。
第七日傍晚,青冥長老親自到訪靜室檢視,見薛玄一氣色漸好,運功小周天時不再面露痛苦,不禁點頭讚許:“真氣暴動似已緩和,看來你悟性不低。”
薛玄一恭敬地拜見:“多謝長老恩准我在此靜養。”長老淡淡道:“我也曾聽醫師說你能自創一絲弧形力道,結合你新學的風訣,妙哉。可否展露一二,讓我看看有何獨到?”
薛玄一略猶豫後,便在室內演示了簡化版“迴旋刺”——匕首隨風而動,軌跡弧度優雅且爆發不失,收招時靈力回流丹田,也未見紊亂。長老雙眼微亮:“呵呵,不錯……別小看這弧線變化,若再煉到極致,可是妙用無窮。只要你守好本心,將來定能進入外門更高層。”
聽得此評,薛玄一心中一暖,也更堅定修煉之道。青冥長老乃正直之輩,看來對他有好感,也算是間接庇護,免得再受不公打擊。
伴隨日夜苦修,他在靜室裡一邊鞏固傷勢,一邊繼續融會“臨風訣中篇”要義與“石碑符文”曲線。
期間雖經歷兩三次靈力突波,但在關鍵瞬間運用“迴旋流動”卸去大半衝擊,不至於傷筋動骨。這印證他對石碑與風系功法的改良愈加成熟。
最令他欣慰的是,經脈已較初來時好轉七八成,若此刻再遇洪略級對手,應能毫無顧慮應戰。面對吳嘯那等強敵雖仍力有不足,卻非毫無招架。
偶爾夜裡,他取出匕首或短矛,對著室內簡易木樁演練幾回,都能明顯感覺到“自創功法雛形”已形成:
- 防護篇:透過風迴旋導向,將對手攻勢繞開自身要害;
- 攻勢篇:以曲線刺或弧形劈斬在最後一刻聚力猛擊,雖暫未到全盛狀態,卻勝在穩定不易再暴動。
“等我徹底傷愈,也許就能真正把它命名成一套獨立功法。”薛玄一內心中燃起亮光,“再配合石碑更深符文,說不定能開闢一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