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節(第2/3 頁)
&esp;&esp;張珪:噫,不愧是他的老師。
&esp;&esp;乍一聽,質疑得好像還挺有道理的。
&esp;&esp;忽然,他心中湧現出了一個無比驚喜的想法:“所以,老師之所以同意收下我,其實並不是因為我父親位高權重,而是因為我這個人!”
&esp;&esp;鄧剡點了點頭,理所當然地說:“正是如此。”
&esp;&esp;張珪:!
&esp;&esp;他看起來簡直一派歡欣鼓舞:“那我會努力證明老師很有眼光!”
&esp;&esp;鄧剡拍拍他的肩,滿是欣慰:“你有這份心就好。”
&esp;&esp;張珪表面矜持點頭。
&esp;&esp;下一刻,趁人不注意,悄然背過身去,暗自狂笑不已。
&esp;&esp;一旁的于謙:“……”
&esp;&esp;絕了,這兩人實屬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師門)。
&esp;&esp;憨得如出一轍。
&esp;&esp;他暫時不願和張珪打交道。
&esp;&esp;儘管從歷史上來看,張珪這個人的品行相當不錯,可謂是元朝百年間,屈指可數的幾個真正高潔君子之一,最大的缺憾可能就是有一個張弘範這樣的爹。
&esp;&esp;鄧剡將他教導得很好,授盡平生所學。
&esp;&esp;未來,張珪將作為大元宰相,講經筵,行漢法,變儒治,平定叛亂,擁立新君,是文武兼備的一代名相。
&esp;&esp;他拔擢了不少漢官,也減免了眾多的漢人勞役和賦稅。
&esp;&esp;在自己身居高位之後,依然選擇了漢法改革,向既定利益階層斬首揮刀,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氣的事。
&esp;&esp;然而,張珪未來再出眾,畢竟還是靠其父的餘蔭入仕。
&esp;&esp;于謙不願接觸一個殺人滅國兇手的兒子,尤其是張珪他爹張弘範,如今還在威逼誘降他的先生,無所不用其極。
&esp;&esp;他悄然轉身離去,過了一會,張珪發現他不見了,就問自己的老師:“方才那人是誰啊,單看氣質,都快比得上我了。”
&esp;&esp;鄧剡:“……”
&esp;&esp;倒也不必每次都順帶誇一嘴自己。
&esp;&esp;他告訴張珪:“那是文山的一個晚輩。”
&esp;&esp;張珪又問:“他看起來跟老師頗為熟稔的樣子,那他的立場是?”
&esp;&esp;是可以為大元所用呢,還是像他的老師一樣,雖然堅決不入仕為官,但也不避諱和元人接觸呢。
&esp;&esp;鄧剡:“他的立場就是文山這個人。”
&esp;&esp;張珪瞬間心領神會。
&esp;&esp;懂了。
&esp;&esp;就是死硬派中的死硬派,寧死不降的那種。
&esp;&esp;“難怪他一邊跟您說話,一邊始終用餘光看著那位文丞相的方向,好像很關切”,少年喃喃道,“真可謂是望穿秋水,望眼欲穿啊。”
&esp;&esp;鄧剡:“……”
&esp;&esp;這兩個詞是這麼用的?
&esp;&esp;“回去抄書”,他板著臉地宣佈,“《說文解字》先抄一遍。”
&esp;&esp;張珪苦著臉:qaq
&esp;&esp;他小聲說:“為什麼我一見他,就有種遇見宿命之敵,愛恨交織、恍然大悟、人生各有其道、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的感覺呢……”
&esp;&esp;他以前也沒見過於謙啊。
&esp;&esp;鄧剡嘴角一抽,心想,你的問題,已經不是簡單抄書能夠解決的了。
&esp;&esp;這幾個片語,不能說表答清晰,只能說毫無關聯。
&esp;&esp;但他轉念又想到,于謙雖然是後世的太子少保,但張珪也是未來的四朝元老,帝師宰相,身份上可謂旗鼓相當。
&esp;&esp;鄧剡:我家崽也是很棒的!
&esp;&esp;他拍了拍少年的肩,鼓勵道:“這說明,你以後會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