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節(第2/3 頁)
將會以風一般的速度,傳遍世界各地的每一個角落,堪稱無人不曉!
&esp;&esp;凡有人跡所到之處,都有這個魔鬼般的頭像在出沒,許多外國人還以為發現了新物種,都在嘖嘖稱奇。
&esp;&esp;十年後的張世傑:“……”
&esp;&esp;他孃的,好想穿回來把此刻點頭同意的自己掐死啊!
&esp;&esp;此事究其原因,還是源於陸秀夫的“潤物細無聲”漢學傳播策略,在每一處他們抵達的地方,都全方位無死角地浸入漢文化。
&esp;&esp;光是開設學宮,進行課程教授,已經遠遠不夠。
&esp;&esp;畢竟不是每個土人都願意識字、願意過來上學的。
&esp;&esp;但土人們總要吃飯、穿衣、祭祀,總要學會花錢買東西的吧!
&esp;&esp;而且,他們現在已經初步完成了軍火發展,準備向眾多文明開化的地區進發,這就更有必要進行浸入式文化策略了。
&esp;&esp;於是,不僅是紙幣,所有流通的銀錢鑄幣也都被盡數印上了崖山眾領袖的頭像,也就是趙昺、鄭成功、張世傑、陸秀夫、蘇劉義。
&esp;&esp;因為正好有五種錢幣面額,每人攤上一種,張世傑的黑洞嘴獼猴腮頭像,恰恰對應了一元銀幣,流通範圍最廣,很快就走向了四面八方。
&esp;&esp;崖山人在澳洲大興土木,建立起了一座海港之城,又開始造港口、修路、建立宮闕。
&esp;&esp;大量外島的人群被一船又一船地運送到此處,開工建設,就此定居。
&esp;&esp;後來,隨著此地建設日佳,不斷繁榮,四面八方的使者、商人、遊客,也都不斷來此交流,城市數量也在飛速地增加。
&esp;&esp;但不管什麼地方,人們衣食住行的每一個細節,一定充滿了漢元素。
&esp;&esp;衣冠自然是以漢人華夏衣冠為主。
&esp;&esp;土人們經常要幹活,穿不了漢服。
&esp;&esp;陸秀夫就拿鄭成功後世軍隊的赤甲衣圖稿改了改,設計出了一系列印著漢字的輕便短衣,諸如“宋”、“漢”、“仁”、“義”、“忠”,等幾十個凝聚著重要人文思想的漢字均在其中。
&esp;&esp;顏色也多種多樣,澳洲土著文明本就喜歡扎染,有著各種顏色的染料,加上南宋的織染業本就特別發達,這下赤橙黃綠青藍色都搞出來了。
&esp;&esp;陸秀夫又覺得,光是印漢字,未免有些低調。
&esp;&esp;所以靈機一動,乾脆將張世傑的黑白獼猴頭像也印了上去。
&esp;&esp;別說,雖然它很醜,但看久了居然還有一絲可愛。
&esp;&esp;崖山技術骨幹中,一名經驗豐富的印刷老匠人,和一名擅長紡織的資深女工合作,將雕版印刷機改進了一通,變成了可以直接印刷在衣服。
&esp;&esp;從此,製衣業的生產力得到了大大的解放。
&esp;&esp;無數印著張世傑黑洞嘴獼猴腮形象的衣服,很快被大批次製作出來,發給了澳洲所有居民。
&esp;&esp;眾人穿著七彩的漢字短衣,不僅十分美觀,而且還很易於管理。
&esp;&esp;鄭成功也做了一批制服,給他的「山五路」金木水火土,「海五路」仁義禮智信,一共十個商行。
&esp;&esp;商行成員四處開展貿易,帶著張世傑的頭像走向全世界。
&esp;&esp;太傅大人:“……”
&esp;&esp;原來唯一受傷的只有他!
&esp;&esp;陸秀夫繼續開展漢元素建設。
&esp;&esp;雖然在飲食方面,只能因地制宜,選擇本地素材,卻可以在人群聚集之處,擺放了大量的宣傳牌和科普海報,展現出漢人美食的博大精深。
&esp;&esp;由於許多人完全不認識漢字,只能以圖片的形式展現。
&esp;&esp;張世傑的黑白頭像因為面貌搞笑,繪製簡單,直接就被放在了宣傳畫板上,當作一系列演示繪畫的主角。
&esp;&esp;陸秀夫甚至還遣人制作若干張世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