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二)(第1/2 頁)
</dt>
&esp;&esp;離婚之後,李旻帶著母親和兩個女兒搬到了滬市,進入了一所知名的私立學校任教。相比於星城,滬市的生活節奏更快,但競賽壓力卻小了許多。這裡的教育環境更加開放,學生們的目標不再侷限於高考,而是多元化的發展路徑。對李旻來說,這種變化不僅讓她的工作節奏稍顯寬鬆,也讓她有了更多時間陪伴兩個女兒。
&esp;&esp;作為一個從事教育十餘年的老師,李旻深知陪伴的重要性。過去在星城附中,繁重的競賽教學工作讓她無暇全力關注孩子們的成長,而如今,她終於有時間參與女兒的學習生活。
&esp;&esp;晚飯後,她會坐在書桌旁陪伴兩個女兒寫作業,為她們講解不會的題目,或者分享自己在教學中學到的小技巧。週末時,她會帶她們去博物館、科技館,甚至是學校的家長拓展活動中一起參與。在這種忙碌且充實的陪伴中,李旻逐漸找到了某種久違的平衡感。
&esp;&esp;在滬市的教學生涯開始得更加順利。李旻憑藉多年的競賽教練經驗,不僅迅速融入學校,還在學生中收穫了良好的口碑。她的教學風格依然一絲不苟,但與在星城附中時相比,她變得更為柔和了許多。不再只注重成績,她開始更加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態,尤其是在看到學生們面臨選擇和壓力時,會主動給予支援和疏導。
&esp;&esp;或許是因為在內心深處,她知道,自己對陳越不僅僅是愧疚,還有一種未曾兌現的責任感。而這種情感,她悄悄轉移到了她的下一屆學生身上——她想盡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被理解和支援,不再有像陳越那樣的人,在本就迷茫的青春少年時期再受到傷害。
&esp;&esp;學生蔡浩然在多年後的一篇回憶文章中這樣寫道:
&esp;&esp;“當我在自己人生的岔路口上猶豫不決,或是我屢次考試發揮不佳、陷入低谷、心情沮喪時,李老師總是及時地疏導我、激勵我。下了晚自習,她會推著她的腳踏車,聽我的困惑和迷茫,並給出許多建設性的意見。
&esp;&esp;李老師總能讓我有新的感悟,讓我堅定不移地往上爬。最後,正是她的幫助,讓我在化競中堅持了下來,在全國決賽獲得銀牌,為這段競賽時光畫上句號。她不僅僅是我的老師,更是我人生中的一道照亮前方的光。”
&esp;&esp;李旻讀到學生們畢業後寫下的文字時,心裡多少感到一絲慰藉。她知道自己沒有辦法彌補當年與陳越之間的遺憾,但她仍然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夠幫助到更多的學生。
&esp;&esp;許多個夜晚,李旻獨自坐在書房裡,備課或批改作業時,腦海中總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陳越的模樣。有時,她會點開微信,開啟陳越的朋友圈,看他釋出的動態。朋友圈裡的陳越已經完全蛻變,攀巖的照片中,他身材精壯,手臂結實,面帶微笑,眼裡藏著年輕人獨有的自信;科研成果的分享中,他站在學術講臺上,眉眼間多了幾分成熟與篤定;甚至連他的新作歌曲,也展現了他的才華橫溢與多面性。
&esp;&esp;有一次,她看到陳越分享了一首新歌。詞、曲、編、唱、後期製作,全部由他一個人完成。他在配文中寫道:“生活或許就像大調與小調之間的過渡,不一定總是有和諧的旋律,但每一個音符都有自己的意義。”
&esp;&esp;李旻點開歌曲,旋律低沉而遼遠,歌詞裡帶著一種探索與掙扎的情感。她聽著,手指不由自主地攥緊了手機,直到最後一個音符落下,她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淚溼了眼眶。
&esp;&esp;當天,她把陳越的這首歌轉發到了自己的朋友圈,配文寫道:“一個化競生的未來總是充滿無限可能。詞、曲、編、唱、後期製作全部自創,才華橫溢。”
&esp;&esp;沒過多久,她的朋友圈就收到了許多評論和點贊——尤其是和陳越同屆的學生們,都對他的音樂成果表現出極大的感慨與欣賞。
&esp;&esp;“陳越真的太厲害了!”
&esp;&esp;“天賦型選手,這首歌真的絕了。”
&esp;&esp;“這麼牛逼的人竟然是我同學!”
&esp;&esp;但是,李旻卻始終沒有等到陳越的點贊或評論。
&esp;&esp;她知道,畢業後,陳越就徹底與她斷了聯絡。他沒刪她微信,但也從未主動找過她,哪怕她每一次轉發他的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