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深入淺出(第1/2 頁)
該怎麼分粥?
這其實是一個很經典的問題,也是讓朱元璋朱標劉基認真思考起來。
好一會。
朱元璋緩緩道:“朱先生,你看是不是這樣,在第一個方案的基礎上再加一個條件,也就是大家輪流主持分粥,不過加一個條件,主持分粥的那個人必須最後一個領粥。”
“如此一來,為了確保自己能夠喝到最多的粥,分粥的人必然會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把每一碗粥分好了,對嗎?”
這其實並不算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劉基和朱標其實都想到了,不過他們並不想搶皇上的風頭。
“不錯。”
朱辰點頭,隨後問道:“那麼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看出什麼?這和我們要說的文官管理又有什麼聯絡?”
這個經典的小故事其實能引申出很多道理,和文官管理相關的,朱元璋也能想到一些,但他更想聽一聽,朱辰是怎麼說的。
朱元璋道:“還請朱先生賜教。”
朱辰回道:“第一種方案,其實也很公平,大家輪流來分粥,但卻出現飽一天餓六天的情況,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想要在自己的權力範圍以內,為自己謀求最大的利益,對嗎?”
朱元璋朱標劉基三人點頭。
朱辰繼續道:“可是加了一個條件之後,為什麼結果就變得更好了呢?”
“因為我們給權力加上了一道限制。”
“主持分粥的人擁有了分粥的權力,但是他卻要受到最後一個領粥的限制,這與他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迫使他不得不用心且公平公正的去分好每一碗粥。”
“所以,要想權力能夠得到最好的發揮,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權力關進位制度的籠子裡,讓權力不能肆無忌憚,而是發揮出權力應有的作用。”
聽罷,朱元璋朱標劉基三人都是深以為然的點頭。
把權力關進位制度的籠子裡。
這句話,他們初聽覺得很精闢,但經過朱辰這個小故事的講解,他們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可謂深入淺出。
“可是,要怎麼把權力關進位制度的籠子裡呢?”朱辰問出了他們想要問的問題。
“我想,首先自然是監督機制,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濫用和腐敗。”
“各職能部門要忠於自己的職責,加大檢查監督力度,及時揭露濫用權力等腐敗行為和活動。執法部門要執法必嚴,給腐敗分子以威懾力。”
“權力公開,不僅是向部門或單位內部公開,也要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在這一點上就不展開說了,因為朱元璋做得很好,比歷朝歷代的皇帝都要好。”
朱辰的話,讓朱元璋忍不住露出驕傲的神色。
朱辰當然沒有恭維朱元璋的意思。
對於貪腐,朱元璋可以說是歷朝歷代的皇帝當中最為厭惡的了,因為他出身貧苦,家破人亡,討過飯,當過和尚,深知老百姓的疾苦,對貧苦百姓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憐憫,對貪官汙吏則懷有異常強烈的刻骨仇恨。
所以,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發動並全程領導了史上最大最嚴的反腐肅貪運動。他以猛治國稱,大力打擊貪腐。
朱元璋為了加大反腐力度,設立了從朝廷到地方的監察機構,其組織之嚴,權力之大,都是前朝歷代絕無僅有的。
在朝廷鐵腕反腐的同時,朱元璋還鼓勵民間反腐。
朱元璋在午門外設立“登聞鼓”,號召受冤的百姓們擊鼓鳴冤。為了防止此行為虛設,同時命令一名御史每天在那裡負責,但凡是民間有冤情,地方官員又不受理的百姓們,當事人可以擊登聞鼓,並由在那裡負責的御史帶著上奏。
朱元璋擔心到南京申冤的老百姓見不到自己,特意在通政司的門口放置一塊紅牌,上面書寫一行字:“凡是想向我報告卻又不能進入宮殿者,取拿此牌,可以直接進入內府,各門守衛、官員不得阻攔”。
甚至賦予百姓直接捉拿貪官汙吏的權力,有時候會出現,一群衣衫襤褸的百姓押解著貪官汙吏行走在通往京城的道路上的情景,歷朝歷代,前所未有,聞所未聞。
可以說,在反腐這件事情上,朱元璋確實如朱辰所說,是封建王朝中歷朝歷代做得最好的帝王。
朱元璋的確有他驕傲的資本。
朱辰繼續道:“朱元璋的吏治嚴厲,讓大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官員腐敗的情況得到有效遏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