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荊棘載途(第1/2 頁)
經王宮盛宴一役,公孫無忌倒臺,其黨羽或被收押,或作鳥獸散,朝堂上一時清明瞭許多。然而,羋瑤深知,這看似平靜的湖面下,暗潮依舊洶湧。齊國曆經此番動盪,國力受損,民生亟待恢復,外有鄰國虎視眈眈,稍有不慎,便會前功盡棄。
清晨,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羋瑤疲憊卻依舊堅定的面容上。她未及多作休憩,便起身前往御書房,與父王商議後續國政。齊惠公的病情雖暫無大礙,卻也大不如前,見女兒進來,眼中滿是欣慰與疼惜:“瑤兒,這些日子辛苦你了。你以弱冠之齡,力挽狂瀾,父王為你驕傲。”羋瑤微微屈膝行禮,輕聲道:“父王,這是瑤兒分內之事。如今朝堂初定,當務之急是要恢復民生,充盈國庫,只是這諸多事務,孩兒還需父王指點。”
父女倆正商議間,有侍者來報,說鎮國將軍鍾離求見。鍾離入內,行禮後直陳來意:“公主、大王,末將聽聞近日邊境有些異動,燕國似有集結兵力、蠢蠢欲動之勢。我齊國新經內亂,士氣雖振,但兵力、糧草籌備皆需時日,若燕軍此時來襲,恐形勢危急。”齊惠公聞言,眉頭緊鎖,看向羋瑤:“瑤兒,你可有應對之策?”
羋瑤垂眸沉思片刻,抬眼道:“父王、將軍,燕國此時來犯,想必是認為我國內亂初平,有機可乘。我們既已知其意圖,便不能坐以待斃。當務之急,一方面需加急籌備邊防兵力與糧草,另一方面,可遣使者前往他國,尋求支援或至少讓其保持中立,避免燕軍聯合他國共同夾擊我國。再者,可利用我齊國的商業優勢,散佈訊息,稱燕國趁火打劫,失道義在先,讓周邊國家輿論上對其施壓。”
齊惠公與鍾離對視一眼,皆點頭讚許。齊惠公當即下令,由鍾離負責邊防兵力的調配與訓練,務必在最短時間內提升軍隊戰鬥力;羋瑤則領命籌備糧草物資,並挑選合適的使者出使他國。
羋瑤回到寢宮,立刻召集心腹謀士,商討糧草籌備事宜。謀士們紛紛建言,有的提議向富商募捐,有的說可暫時挪用部分王宮開支。羋瑤聽著眾人的話,心中卻另有盤算。她深知,單純依靠募捐或挪用資金並非長久之計,且易引發國內矛盾。齊國素以鹽、鐵之利聞名,若能整頓鹽鐵產業,提高生產效率,不僅可解決當下糧草問題,還能為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於是,羋瑤決定親自前往齊國的鹽鐵產地——淄河沿岸考察。她換上輕便的衣衫,帶著幾名侍衛,喬裝出城。一路上,看到田野裡莊稼稀疏,百姓衣衫襤褸,羋瑤心中愈發堅定了改革鹽鐵產業的決心。
淄河兩岸,鹽場、鐵礦星羅棋佈,但因長期管理不善,裝置陳舊,工人積極性低落,產量一直不高。羋瑤深入鹽場,與鹽工們交談,瞭解他們的困難與訴求。一位老鹽工嘆著氣對她說:“姑娘,您不知道啊,這鹽場的管事們層層剋扣,我們拼死拼活幹一天,到手的工錢沒幾個,哪還有心思好好幹活啊?”羋瑤聽著,心中怒火中燒,表面卻不動聲色,安慰道:“大伯,您放心,這些問題都會解決的。”
考察歸來,羋瑤向父王詳細稟報了鹽鐵產業的現狀,並提出了改革方案:一是嚴懲貪汙剋扣的管事,選拔有能力、清廉正直的人接任;二是引進新的生產技術,提高鹽鐵產量;三是提高鹽工、鐵匠的待遇,實行按勞取酬,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齊惠公全力支援女兒的改革舉措,下令相關部門即刻執行。
在籌備糧草的同時,羋瑤也在精心挑選出使他國的使者。她深知,使者的能力、口才與應變能力直接關係到出使的成敗。經過層層篩選,她選定了一位名叫蘇御的年輕謀士。蘇御熟讀詩書,能言善辯,且對各國局勢瞭如指掌。
羋瑤將蘇御召至跟前,鄭重叮囑:“蘇御,此次出使任務艱鉅,你肩負著齊國的安危。你需向各國闡明我國的立場,說明燕軍的侵略行徑,爭取他們的支援或中立。若遇突發情況,務必隨機應變,以保自身安全與齊國的顏面。”蘇御跪地領命:“公主放心,御必竭盡所能,不負所托。”
蘇御帶著羋瑤精心準備的國書與禮物,踏上了出使之路。他先前往魯國,魯國與齊國相鄰,且文化同源,若能得到魯國支援,意義重大。然而,魯國朝堂上,對於是否支援齊國卻存在分歧。以相國為首的一派認為,應保持中立,避免捲入戰爭;而將軍一派則主張與齊國聯手,共同抵禦燕國,以防唇亡齒寒。
蘇御在朝堂之上,舌綻蓮花,先從兩國曆史淵源說起,強調齊魯兩國多年來相互扶持,同氣連枝;又詳述燕軍此次進犯的不義之舉,以及齊國若戰敗對魯國的潛在威脅。一番說辭下來,魯國朝堂上議